双龙概况

双龙风景区导游词

首页 > 双龙概况

导游词下载

一、金华概况

金华历史悠久,早在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地生息繁衍。上古时期划归加州,属扬州管辖,春秋时为越国地界,公元前222年,秦设立郡县制,在此设立了乌伤县,属会稽郡,东汉在此设长山县,开始城市建置。南朝设金华郡,隋朝的时候改为婺州,因地处于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故称金华。隋、唐、宋三代为州治所在,元代为路治所在,明清为府治所在地,民国时为行政督察区,49年解放设金华专区,85年设金华市。

新世纪的金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焕发着勃勃生机。形成了小城市、大集群的特点,中心城市地位突显。在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发展纲要》中,明确把金华定位为浙江省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的第四大城市——浙江中部的中心城市。金华的城市化进程属于集群式,以金华市区为核心,以所辖的四市三县二区为群属,形成集群式的中心城市。在这一城镇体系中,金华市区是浙江中西部重要的交通、通讯、商贸、金融、科教文体卫和旅游中心。其中交通和通讯列全省第二,是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的龙头城市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浙赣铁路、金温铁路和金千铁路交汇市区,杭金衢高速、金丽温高速、金甬高速公路贯穿全境330国道穿城而过;义乌民航机场已开通了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航线。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使市域内联接各县市的高等级公路形成了金华浙中城市群的“一小时经济圈”,金华至出海口宁波、温州、杭州,则形成了“一个半小时协作圈”。兰溪是基础雄厚的浙江工业城市;义乌是商贸繁荣的“小商品城”;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永康是五金制造业发达的“五金之都”,各城市之间功能互补,各具优势,在城市化建设中呈现一派蓬勃生机与活力。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客居金华时所写的《武陵春》。其中“双溪”就是东阳江、武义江交汇处。好似一条玉带环城蜿蜓而过,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金华江,也就是婺江。源头来自武义县的乌龙尖,由武义江、东阳江、婺江三江汇合而成。众所周知,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的,婺江却是少见的自东向西流,也就是俗称的倒淌河;婺江经兰溪,流入钱塘江,最终汇入东海。金华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集水区向东、南两向呈扇形展开,东西长约120千米,南北宽约50余千米,干流长194.5千米,流域面积6781.6平方千米。这也是和我们金华的地势有关的,金华位于金衢盆地,以丘陵为主,地势东高西低,东邻台州,南连丽水,西接衢州,北与杭州、绍兴接壤,现辖义乌、东阳、永康、兰溪四个县级市和浦江、磐安、武义三个县以及婺城、金东两个区,全市东西长150.3公里,南北宽129公里,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6万(第六次人口普查),居浙江省第三位,少数民族51个,其中市区面积2045平方公里,人口94.4万(第五次普查)。金华是座山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3℃。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浙江的“第二粮仓”。金华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发现的矿产有56余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2种。矿产以非金属居多,其中以萤石储量最为丰富,是国内主要产地之一,探明储量及有地质根据计算的总储量在3000万吨以上。金华生物资源丰富全市植物资源有1500余种,其中森林树种440种,草本植物约300余种,农作物品种资源8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1种。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279.8万立方米,占全省的11.6%。

金华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人说但凡有此水文特征的地方,必是人杰地灵,群英荟萃之地,对照文人辈出的金华历史,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金华历来就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兴。到了宋元时期金华文派和金华学派更是名播四海,而在这块土地上,文坛巨匠、丹青大师、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专家学者,可以说金华代有贤人。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7岁能诗的骆宾王;词坛先驱,在唐诗宋词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渔歌体”创作者张志和;诗僧、画家《十六罗汉图》的创作者贯休;宋代理学宗师吕祖谦、陈亮;抗金名将宗泽;创立滋阴学说的元代名医朱丹溪。号称“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清初戏曲理论家“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特别是近代,涌现了著名诗人艾青、国画大师黄宾虹;“一代报人”邵飘萍;教育家、首译《共产党宣言》的陈道望;历史学家、文革中的三家村吴晗;科学家严济慈;作曲家施光南;国民党著名将领汤恩伯等。抗倭名将戚继光;真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金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众多的旅游景点:有国家级的金华北山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及黄大仙观为首的双龙风景名胜区和永康方岩及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等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水石奇观、魅丽山水;能探寻太平天国侍王府、诸葛八卦村、俞源古生态村等古婺文化和历史文脉;能感受城区三江六岸、拥有1700多亩水域面积的湖海塘和16000多亩山林植被的南山自然风光带;能朝觐“江南道观之冠”的黄大仙祖庭金华大佛寺等宗教胜地;有华东地区最好的温泉——武义温泉。水温在42℃—44℃富含偏硅酸、氟、锶、锂等微量元素还有被喻为“东方好莱坞”的东阳横店影视城,各具特点、风格迥异。其中双龙风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区,以“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的双龙洞,“一泓寒玉天上来,几度浮花到世间”的冰壶洞和“洞底千寻通地脉,光生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最为著名。

金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文化遗迹。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0处,它们是:太平天国侍王府、天宁寺、铁店窑遗址、东阳卢宅、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村、延福寺、浦江郑义门、义乌黄山八面厅、古月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36处,市县级重点文保308处。其中我国目前保持原貌最完整、保留艺术品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天国王府——太平天国侍王府,保存的壁画、彩画、木雕、石雕,为国内同时期保存下来最多的一处。有“江南第一名楼”之称,建于南朝的八咏楼,有宋朝名刹天宁寺大殿。有始建于梁大同六年(540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国家级文保单位卢宅为我国南方著名的明、清建筑群,规格恢宏,雕饰华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了我国明清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

双龙风景区导游词

景区概况 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华市城北8公里的北山西南山麓,总体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其中双龙洞景区面积16.9平方公里,划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大盘天、尖峰山、赤松山、家园里六大景区。景区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主峰大盘天海拔1313米,有“金华第一仙山”的美誉,站在山顶,可俯瞰金华九县市区。唐婺州刺史袁吉写诗赞叹说: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霄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双龙风景区在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十佳美景乐园,同年被国务院正式下文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8年《黄大仙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风景旅游区,2010年景区被列为全国低碳国土试验区。景区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植被覆盖率达到90%,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鹿田湖东侧的小山坡以产茶叶著名,历史上,金华山就以盛产明清两代进贡皇宫的举岩茶而闻名。现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96株,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例如树龄1000年左右的樟树有8株,树龄500年左右的银杏、樟树、枫香、黄连木7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近百株(96株)。景区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约15℃—18℃。

金华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秀丽,其底蕴丰厚的文化也非常值得称赞。金华山儒、释、道三教文化积淀都非常深厚(根据古代文献,远在华夏黄帝时期,金华山就有神仙登升记载说:“当时有一玄女,人首鸟形,授黄帝万战万胜之法,助黄帝战胜了蚩尤,统一了江山”)。晋代的赤松宫、南朝梁代的智者寺和讲堂祠,是金华山道释儒文化的代表性圣迹。金华山在历史上曾建有大批佛寺,佛教丛林的香火盛极千年。建于南朝梁武帝七年(公元526年),为梁武帝所敕建,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金华历史文化名城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著名佛教历史文化遗存,历史上的智者寺香火极其鼎盛。智者寺位于金华市北郊5公里许,金华山南麓,芙蓉峰(即尖峰山)之西,背靠龙山,东倚虎丘山,西临狮子山,是历史上金华山儒、释、道文化和谐共栖的佛教代表。儒是金华山的文化与金华“小邹鲁”文化一脉相承现在山上还保留完好的有讲堂洞和鹿田书院,分别是与朱熹齐名的陈亮和刘孝标所讲学的地方,他们是金华学派的鼻祖、浙东学派的先声。这使金华山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金华山古时被称为“江东名山”,很大程度上是与黄初平、黄初起兄弟二人有关。黄初平被尊称为黄大仙,拥有东南亚港澳台及国内广州共600万信徒,是闻名港澳、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的侨仙,有求必应,非常灵验,他是财神、平安神和文曲星的象征,现在还流传有很多关于黄大仙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现如今 “金华山”品牌呼之欲出,双龙正在争创省级名牌景区和国家5A级景区,与此同时,要打响历史名山“金华山”这个品牌,努力建成金义都市区休闲、旅游、度假的后花园:按照“漫步尖峰山、参禅智者寺、观景双龙洞、祈福黄大仙、避暑浙中凉都”的精品游线,实行金华山旅游整合提升,加大旅游新产品、新项目开发与建设力度。

今天大家将要游览的主要景点有双龙胜景、碑廊、双龙电站、叶圣陶碑文、古枫鸣涧、双瑶池、金华观、双龙洞、冰壶洞、桃源洞、双龙古堡、朝真洞、黄大仙祖宫、仙瀑洞。下面由本导带领大家领略一下景区的美丽风光。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景区2005年建成的新票房。站在这个位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龙胜景”四个大字,这是2004年1月25日正月初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双龙后,欣然提笔题下的。

再往上走大家可以看到一条碑廊,是金华的两位画家方增先、张咸镇的作品,这里记载的都是曾经到过金华山的名人。双龙风景区开发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自秦代始就有安期生等方士名人在此修炼隐居,来过的名人共计有两百多人,我们列举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二十位。最早一位就是西汉的刘仲卿,西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任射声校尉,后遭迫害被贬,隐居金华山一仙洞中。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左元放,著有《丹经》一书,书中将金华山与世称五岳的华山、泰山、恒山、嵩山等齐名,排列为第七位,称为江东名山。晋代文学家郭璞,南北朝时期梁代著名文学家,声音、律学家沈约,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任东阳郡太守,建造玄畅楼并赋《玄畅楼八咏》诗,后此楼改名“八咏楼”。南朝梁代文学家、教育家刘孝标,曾在金华山“讲堂洞”讲学。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开元十八年(730年)从临安出发经桐庐、建德到金华,游历金华山后写下《寄赤松道士》诗。诗仙李白,苏轼,800多年前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享年七十二岁,逝于临安。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丈夫赵明诚又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爱好文艺,与李清照志同道合。绍兴四年(1134年)秋,李清照到金华第三次避难,曾隐居在金华的八咏楼,并写下了著名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在山河破碎,国运不保的时候,寓居金华的李清照,忧愤交加,在《夏日绝句》诗中斩钉截铁地喊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真乃顶天立地。宋代叶衡,金华人,曾任右宰相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南宋大诗人陆游,于嘉泰三年(1203年)游历金华山智者寺后撰写《重修智者广福禅寺记》,已被刻成碑,该碑现存在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为国家一级文物。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曾多次来金华、东阳、浦江、永康等地书院讲学。吕祖谦,南宋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金华学派的创始人,晚年主讲金华丽泽书堂,撰《游赤松记》,这是迄今为止以现的描写金华山的第一篇游记。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文学家宋濂,金华人,在明洪武二年,被授翰林学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安微凤阳人,朱元璋率军攻婺州,曾驻跸金华山赤松宫。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江苏江阴人,通过旅游考察,以日记形式详尽地记录了毕生大部分的旅行所至,观察所得,写出了富有地理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共10卷,目前尚保存了60多万字,是世界篇幅最大的游记之一,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初八至十一日,游历了金华山,并写下了日记。李渔,黄宾虹都是金华人,李渔是清代戏曲大师,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黄宾虹是一位国画大师,有“北齐南黄”之称,金华市区还建有黄宾虹公园。郁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33年11月12日,郁达夫游历金华山,写下了著名的游记《金华北山》,并为黄维时所编《双龙纪胜》题诗二首。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四川乐山人。1964年5月,在金华地委书记李学智等同志的陪同下游览了双龙、冰壶二洞。出洞后即在双龙招待所会议室,写下了七言律诗《冰壶洞》,并为冰壶洞题写了洞名。

右手边我们看到有一排看似平常的江南平房,那是“毛主席视察双龙水电站纪念馆”,1959年,电站干部职工攻克技术难关,从196米高程(当时为国内第一)引双龙、九龙之水带动金华自制的一台512千瓦冲击式水轮机与二台上海华生电器厂制造的256千瓦发电机联机发电,获得成功,成为我国电力机械制造和农村水电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60年3月14日下午,毛泽东主席视察双龙水库及双龙水电站。随行的有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卫士长李银桥以及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金华地委书记李学智等陪同视察。毛主席到双龙水电站先视察了发电机房,满意地看了金华制造的第一台512千瓦水轮机。后又视察了值班工人的宿舍,关切的询问了工人们的生活情况,并认真阅读了当时出版的《金华日报》。毛主席对双龙水电站职工自力更生的办电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后把利用山泉差发电的“一垅八站”作为全国发展农村小水电的典型加以推广,从而使双龙水电站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联合国亚太地区小水电会议代表曾来这里考察,世界上先后有10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毛泽东视察双龙水电站纪念馆,馆内陈设当年毛主席视察过的一台发电机和许多照片、图片。如今这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将激励着一代有一代的金华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再请看我们的左手边,此处的“双龙胜景”石刻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题。当年朱元璋攻克金华以前,曾到金华山上来堪察地形,于是定下了一个战略:“欲取浙江必先取浙江之心金华”的战略。可见自古以来金华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攻克金华以后,朱元璋也在金华山上驻军过,至今金华山尚留有朱元璋的许多遗迹的民间传说。朱元璋在金华山还留有《牧羊儿土鼓》一诗,如点将石、比武石、试剑石、六鞭山等,讲述的是朱元璋和他的大将常遇春、胡大海、军师刘伯温等故事。

双龙洞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很出名了,是因为1957年4月14日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历双龙后写下了一篇游记散文《记金华的二个岩洞》。当时载入了小学课本,改名为《记金华的双龙洞》。它的原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指的就是双龙洞和冰壶洞,在文章中特别描述了仰卧小舟进入双龙洞游览的这种独特的游览方式,此为双龙景区的第一绝也,大家小学时有学过这篇课文的,不妨再读读看,对比当时的心情是否有所不同,然后对比“双龙卧舟”,看看我们的体验是否和叶老的体验一样。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材第八册第三课还是这篇文章。

1933年郁达夫到金华山,写有《金华北山游记》最后一句话说:“北山的名胜古迹,我只游了十分之一,单就这十分之一来说,已经是奇特得不得了了”。的确,这里随处的一个景点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一小景点称为“古枫鸣涧”,旁边的古枫杨树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树龄,在我们这个景区,百年以上的树木有近百棵,是因为双龙景区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封山育林了,到了元代,金华知府方凤梧和知县方元彦特别刻碑勒石为界,禁止砍树烧石。所以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1997年3月23日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双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占地777公顷。由于金华山山体海拔落差较大,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到处郁郁葱葱、植被繁茂,景区内盛夏时节平均温度比山下低4-8摄氏度,山间云雾飘渺,常现云山雾海奇观,所以环境清幽,气流活跃、空气清晰,负离子成分高,负氧离子达到了11,8400个,是一处感受森林浴的天然氧吧,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避暑胜地。

这里碧波荡漾的两个水池我们称为“双瑶池”,俗话说:山因为有水才显得有灵气,看到这一泓水流,就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了。

唐朝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有两口井,叫“二仙井”,是为了纪念黄大仙黄初平、黄初起两兄弟成功制服恶龙而建造的两口潭,当然也有测试地下水位的作用,看完了这两口井,我们就沿着石阶往上走去看看金华观。

金华观导游词 :

金华观又称赤松下宫,民间俗称黄大仙观,相传为道仙赤松子安期生登真羽化之地,最早建于晋代,门口上方悬挂着的匾额金华观三个字是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的手迹,殿内供奉的就是黄大仙神像,历代香火鼎盛,每年观里都差遣道士掌管北山三洞香火。黄大仙是闻名港澳、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的侨仙,有求必应,非常灵验,他是财神、平安神和文曲星的象征,今天大家远道来此朝见,肯定会受到黄大仙的庇护、荫泽。“金华观天”匾额是黄大仙的手笔(香港元清阁道长扶乩所得)。

这一幅港胞捐赠的大壁画就记载了有关黄大仙的神奇传说:牧羊金华山、赤松点化、石室修炼、叱石成羊、擒斩恶龙、得道成仙。俗语说:神仙本是凡人做,道教追求今生苦炼成仙,这和其他宗教追求来世幸福不同,黄大仙实有其人,真名叫皇初平,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8月13日)生于金华兰溪,八岁时开始在金华山上放羊,15岁时遇到道士赤松子,赤松子见其天资不俗,就点化他,带他到石室中修炼,经过四十年苦炼,终于修得神奇法术。他哥哥皇初起思念失散多年的弟弟,在城郊请道士卜了一卦,道士告知,在北山有一牧羊人,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弟弟。初起登山寻访,果然见到了皇初平,问他放牧的羊儿在哪?初平指点山的东侧说:就在那儿。他哥哥仔细一看,只有累累的白石,哪来的羊儿?皇初平厉声喝道:“呔!羊儿快起!”就见满山遍野的白石变成的羊群,追逐嬉戏,咩咩欢叫。初起方才知道弟弟已修得道家仙术,也弃家随弟弟在山中苦修,丹成之后和弟弟一起骑鹿驾鹤成仙了。兄弟俩在金华一带行善积德,扶弱惩强,有求必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香港的黄大仙庙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朝拜者,香港人事无大小,都要事先征得大仙指点保佑。黄大仙是怎么到香港的呢?传说,香港有一年瘟疫流行,家乡在金华山鹿田村的一位同胞得到黄大仙的指点护佑恢复了健康。港人把黄大仙请到香港,瘟疫马上消除,港人于是感恩带德立庙存像,供奉香火,并在庙前竖立一石牌坊,上面写道“金华分迹”,意思就是:金华黄大仙祖庭的分支和延续。现在大仙庙宇已在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地广泛分布。

现在的金华观是90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在修建过程中有很多奇异的现象出现。金华观旧址原是一土坡,施工过程中,竟然挖出了大片雪白的石羊,为了正常施工,打算炸掉一些石头,打好了泡眼,却怎么也点不着,香港一位信奉黄大仙的老板得到石羊的梦,说它在大陆金华有点劫难,请他相救,老板梦醒后日夜兼程地赶到金华,制止了放炮打锤,说这是千年的神羊重现,是神奇的龙笋,即使金华观不重修,也要保住神羊。瞧,这“拜仙羊”身上仍留着当时打好的炮眼呢!后来决定观宇前移三尺,羊群中间也刚好放得下一根柱子,不偏不倚,这样既保住了神羊,又恢复了金华观的风貌。修观挖土挖出了黄大仙的栖身真穴地,神羊又和传说中的相吻合,这真令人惊奇不已。

这边就是羊群;老羊驮着顽皮的小羊羔,羊羔跑乳,两羊斗角,看那只小羊正和老羊说着悄悄话。

修建大仙庙的那一年,金华地区遭遇旱灾,连续四、五个月天不下一丝雨,金华观落成开光的时候,黄大仙显灵,竟然下了场大雨,大雨过后山上仙雾雾蒙蒙,不知从那儿来的一只花狗直奔大仙神像,朝黄大仙连连叩头,象似感谢大仙的恩德一般,各位港客和善男信女看得目瞪口呆,更相信黄大仙的灵验了。有二位港客身患风湿病,手脚疼痛不听使呼,一踏入黄大仙观,病全没了,连连称奇,说以后每年都要来金华祖庭朝拜。

黄大仙神象落成后正对着对面的白马峰,传说,黄大仙当年牧羊曾在此地休息,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听到有马儿嘶叫,睁眼一看,有一匹白色的骏马在眼前晃过,幻变成了现在的白马峰。大仙观座像的位置竟然和传说中的相吻合。

大宋皇帝诏书
敕黄老之学虽以虚无为主淡泊为宗
而原其用心实以善利爱人为本
初起真君初平真君尔生晋代隐于金华
叱石起羊以为得道之验汲井愈疾益广
救人之功巍然仙官赫尔庙然一方所恃千载若存
东阳之民合辞以请其按品崇以美名缅想灵游鉴吾宝典

初起真君可特封冲应真人
初平真君可特封养素真人
淳熙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心诚则灵,大家拜过黄大仙之后,他肯定会带给你们好运的,如果万事顺心如愿了。请千万记住要回到黄大仙观来还个愿!

双龙洞导游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洞中凉气袭人,感觉一下是否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的舒适感。双龙洞得名于高高悬挂在洞口南北两侧的两个龙头,它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岩溶景观,是由于有生物参与岩溶作用面形成的钟乳石,也就是在钟乳石形成过程中,富含有机质和重碳酸钙的渗滴水,不断沿着藻类生物向阳生长繁殖的方向流淌、延伸、沉积碳酸钙,并与其藻类生物死后的微体骨骼共同建造而成这一向外(阳)翘起,形成目前状似龙头的奇特钟乳石。双龙洞洞名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年间的《金华县志》,上写:宋元佑六年(1091年),太守张寿偕僚属祈雨于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壶,下曰双龙。根据这个文献记载推断,双龙洞的命名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当然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从而引伸出许多有关于龙的传说:传说古时候双龙洞本来是一个“香露池”,是王母娘娘专用的,所以对这池香宝贝的很,特地派了小黄龙和小青龙日夜把守,因为金华一带曾遭遇连年的旱灾,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天宫里两条善良的真龙得知后,偷来天池水降甘霖于婺州大地,王母娘娘得知两龙犯了天条后大怒,派天兵天将把双龙锁在山洞内,双龙即使自己受苦也还要把头伸出洞外吐水继续灌溉北山一带的田地。请大家站在洞厅内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两个惟妙惟肖的龙头。

双龙洞由外洞、内洞和耳洞三部分组成,外洞有东西两个洞门,海拔500米,洞口高8米,深30—40米,面积有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1636年10月到此考察,对外洞描述为:双龙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闾阖四启,非复曲房之观。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金华视察,10月18日周恩来带警卫员刘九州以游金华山三洞为名,在外洞召集邵荃麟、刘良模和瞿毅等文化界领导人秘密开会,指导东南抗战工作。19日的《东南日报》以《周恩来昨游北山》为题报道:“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昨日抽暇北山小游,对浙中山水极为赞美。”双龙洞洞壁四周留下了众多的摩崖石刻:洞厅北壁上“双龙洞”三字为唐朝文人的手笔;洞厅顶壁上“三十六洞天”五字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墨宝;双龙洞又名“金华山洞元洞天”,洞厅南壁上“洞天”两字是宋代诗人、著名书法家吴琳的手迹。吴琳早年在金华任通判,就相当与现在的检察官。无字碑是1933年清淤时挖出,字迹已经无法辨认,经文献推断,是明万历年间王宗沐的《游金华三洞》游记。洞厅北现侧有一挂黄色的石瀑,古书上称“吕先生隐身”,传说人们曾亲眼看到吕洞宾穿过石瀑,在此隐身;也有人说,吕洞宾是去救被财主关在绣姑洞内的绣姑去了。旁边,在家还能看到“骆驼仰首”“金鹞展翅”“雄狮迈步”“青蛙窥穴”,这些动物都由一只巨大的鳄鱼驮着。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一片仙人田,传说为神仙耕种灵芝仙草的地方,不信,你过去看看,那块石头上面还留有吕洞宾的脚印呢!洞厅东壁有直书的摩崖双钩行书“双龙洞”三大字,气势不凡,仔细看,“龙”字却是反刻的,大家能猜出其中的奥秘吗?原来双龙洞两个龙头只有在洞内反过来向外看才能清晰地看出来,所以这个龙字反刻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在通往耳洞的石壁上,后刻有1、观音大明咒图刻,图刻为圆形,圆上方有“南无观音菩萨”,在圆圈中间是由中文和梵文咒语文字组成的辐射状图样。2、“水石奇观”是胡不归《金华三洞题名考》有记,年代在清光绪时候,无书者姓名。双龙景区内石刻、碑刻共有66处,金石刻62处,现存放在太平天国侍王府内的国家一级文物唐吴道子《观音像》的石刻等,数十位名人摩崖石刻。

现在我们看到的内、外洞必经的地下河廊道——“水石奇观”之胜景,这条水道宽约3米,长12米,地下河水面与地下河廊道顶板岩石相距不过20-30厘米,游人入洞必须仰卧小船,头不能抬,脚不能曲,在徐霞客的《浙游日记》中记载:当时徐霞客进内洞游览,是向洞前潘姓姥姥借了一浴盆,“解衣放在盆中,赤身下水,推盆而进”,以前是由工作人员用绳子两头拉纤,现在改用电动牵引了,这就是堪称世界一绝的游览方式——“双龙卧舟”。古人诗曰:“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在这龙的天地里,以卧龙姿态游览绝对是非常之妙的。

双龙—冰壶洞导游词: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双龙风景区游玩,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是景区的核心景点双龙洞内洞,这里曾经也是黄大仙重要的修炼场所。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刚才大家体验的就是堪称华夏一绝的进洞游览方式“双龙卧舟”。现在,我们经过地下河道“水石奇观”就进入到了内洞。其实,双龙洞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很出名了,那是因为1957年4月14日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历双龙后写下了一篇游记散文《记金华的二个岩洞》。当时载入小学课本时改名为《记金华的双龙洞》,对于这篇文章,相信大家现在还是记忆犹新。

双龙风景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资源。从梁武帝萧衍,到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就有十六位古代帝王,并有无数的历史名人登临其中,山林洞天中到处是他们的足迹和墨宝。到了现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朱镕基、吴邦国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游历过双龙。他们不仅对进入内洞的独特方式连连称奇,同时也对溶洞内的世界啧啧赞叹。

唐代的刘禹锡曾经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刚才,在外洞口我们已经看到了两个惟妙惟肖的龙头,所谓卧虎藏龙,那么龙到底藏在哪儿呢?瞧,这里缠绕盘错的正是两条龙的龙身。上面一条是黄龙的龙身,下面一条是青龙的龙身。为什么这两条龙的颜色各不相同呢?这是由于这两条龙身的物质组成不同、形成时代有先后、形成方式也各有差异所造成的,黄龙主要是由千枚岩化粉沙质叶岩,而青龙是由典型的钟乳石群组成。【注:双龙洞洞体基岩组成主要有深灰色厚层、块状石灰岩层(含燧石团块和燧石条带)夹薄层棕黄色千枚岩化粉沙质页岩,而黄龙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一条断层沿着棕黄色千枚化粉沙质页岩层中通过,由于在断层产生过程中,断层面受到强烈挤压错动,摩擦产生高温、高压矿物重结晶、硅化和定向排列而形成一条致密坚硬、平整光滑的断层镜面,这就是黄龙的龙身。青龙的形成则不同,它是富含碳酸钙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层中的断裂带不断向下渗滴沉积形成的一排钟乳石群组成的,是断裂带形成之后晚得多的时期形成的。】

两龙身中间有一块“晴雨石”,临近下雨天,晴雨石就会变潮湿,天气在转晴,晴雨石就会变干燥,它是双龙景区天然的小气象预报台。究其原因,这晴雨石实际上是一断层镜面,其岩石结构极其致密坚硬,表面又很平整光滑,故吸水性较差,所在当在雨季或要下雨的时,空气湿度达到90%以上,洞外大气中湿热的水汽进入洞中后,碰到洞内这块温度较低的镜面口,就会很快被冷却凝结成细小水珠,预报大雨即将来临,如果大气中温度变小,断层镜面就变干燥,预报天气晴朗,所以称它为天气预报的晴雨石。

在内洞,我们不仅能看到惟妙惟肖的两条龙,更能体会到浓厚的黄大仙文化。提及黄大仙,在历史上却有此人,原名黄初平,出生于东晋咸和3年公元328年。在2008年时《黄大仙传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古被封为国教。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18尊大罗汉和500尊小罗汉,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尊大肚罗汉端坐其中,眉开眼笑,正欢迎着大家的到来。“罗汉堂”中这些大大小小的“罗汉”实际就是形态各异的石笋、钟乳石群组成的造型景观。【注;其形成是由于从溶洞的洞顶裂隙渗出的水滴(富含重碳酸钙的水溶液)汇集于某一点,连续不断地向下滴落,形成在洞顶悬挂的钟乳状,管状沉积物(碳酸钙)、通称为钟乳石;滴水至洞底,形成笋状,塔状以及其他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物,通称为石笋,二者相连就成石柱,而洞顶裂隙较多又相互交错,则可形成许多滴水点,生成密集的钟乳石,石笋群,组成较大的造型景观——罗汉堂。】

俗话说,神仙本是凡人做。这是仙人帐景点,其帐门、帐顶和褶皱天然自成,传说是黄大仙修炼闲暇休息之处,帐边还挂着他的衣服——仙人挂衣,可惜先人早已得道成仙,仅留下一条小青龙和青龙宝剑守护他的仙帐。而“小青龙和青龙宝剑”是又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命名的。当时五十开外的徐霞客游览北山三洞后,洋洋洒洒用了5000余字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记载,几乎占了《浙游日记》一半左右的篇幅,这足以说明他对岩溶地貌的研究就是从北山三洞开始的。【注:小青龙和青龙宝剑仙人帐的成因是由于富含重碳酸钙的地下水沿洞顶裂隙和洞壁上的水平裂隙流出的片状水流,释放出二氧化碳后,产生碳酸钙沉积连接构成垂帘状或帷幕状,紧贴在洞壁或悬垂于洞顶上,按形状、规模、大小称为石帘、石幔、石瀑、壁流石等。】

几亿年前,金华山这一带是一片温暖的浅海,由于地壳运动,隆起了这座雄伟的金华山,这里有个体现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望的传说,说的是一位力大无穷的天将就在这托起了金华山,因为山体沉重,将军的身子陷入了岩石中,仅留下双腿,瞧,这就是结实的将军腿,他还穿着一双军靴呢!此将军平时还喜欢喝上一盅,这不,旁边就放着他的高脚酒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大酒杯里装的不外乎是金华特产佛手酿制而成的佛手酒和《金瓶梅》中西门大官人非常爱喝的寿生黄酒。【注:在被喻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当中有详细的介绍。首先就要从此书的作者说起,作者就是戴上兰陵笑笑生面具的屠隆,但屠隆是哪里人?与金华山有何干系?与金华酒结下何缘?《金瓶梅》又出在何处?屠隆,生于公元1542——1605年,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晚年又称鸿苞居士,浙江宁波人。在《金瓶梅》第二十回中描述“妇人先漱了口,陪西门庆吃上半盏儿,就教迎春‘昨日剩的银壶里金华酒筛来。’”二十一回中“玳安便提来了一坛金华酒进来,西门庆道‘金华酒是哪里来的?’玳安道‘是三娘与小的银子买的。’”在全书中的第二十三回,三十四回,三十五回等当中都有详细的描写。在那个时代,金华流传这样一句俗话“大大兰溪县,小小金华府。”可见金华,兰溪一带人气很旺,市场繁华,引来四方豪门巨贾,他们最爱喝带有“琥珀光”的金华酒。当时的金华酒即为明代戚寿山在金华酒坊巷酿造成的寿生酒,以饮之能“延年益寿,健康长生”而取名。而屠隆长期寓居在金华和兰溪一带,而写《金瓶梅》是为了免受人生的第二次打击,特将自己的笔名化为“兰陵笑笑生”也许在情理之中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屠隆写《金瓶梅》,旨在反映明代嘉靖年间的历史现实,揭露了武宗皇帝的荒淫,世宗的昏聩,神宗的殆荒。】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小龙宫殿,据风水大师说,这是整座金华山的风水宝地,精华所在。道家修炼讲究五个条件:一是藏风露水,二是青龙白虎左右环抱,三是明堂开阔,四是背屏稳靠,五是玉带缠腰”。这地方五个条件都符合,加上溶洞内常年恒温在15—18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修炼之处,我们称之为小龙宫殿,是因为这里的装饰富丽堂皇,又可以说是地质博物馆,大家可以边欣赏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如顶上两盏豪华的莲花宫灯,这边的北京烤鸭,南京板鸭,还有金华最好的土特产——金华火腿,金华山茶花等。金华山自古以来还盛产花卉,尤以茶花、兰花享有盛名。早在宋代,【注:金华山就盛开茶花。南宋两任婺州知州的韩元吉在其《鹊桥仙》词中就以“菊花黄后,山茶红透”的句子描写双龙洞一带的景色。另据清道光《金华县志•物产》载:“花之属……独以风兰名。《兰谱》:金华山岩壑深处,悬根而生,但用乱发衬之,空悬自活”。】又如宫外的大龙虾、海蛰头等,大家不妨找找看?传说,龙王装饰小龙宫殿的意图,最早是为晋代的黄大仙,唐代的吕洞宾提供修炼的最佳场所。当然龙王爷准备的这些宴品,其实是组成洞体含燧石团块的石灰岩被地下湖溶蚀后残留了许多裸露突兀分布于洞厅顶板上的燧石团块景石,形状各异,造型独特,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大型地质超市。

请大家随我看“青蛙盗仙草”景观,讲到灵芝仙草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金华山了,金华山古称常山,有江东名山之称,在《神农本草经》也曾记载:“灵芝生六种……赤芝生霍山,青芝生泰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篙山。”可见自古以来金华山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药材产地之一了。瞧,这就是“老寿星望仙桃”景观,老寿星面目慈祥,眼睛、鼻子、嘴巴清清爽爽,白须过膝,左手拄手杖,右手在头顶上撑着一把黄盖伞,眼睛望着地上的仙桃,老寿星的仙桃原来是托在手上的,可在点化青蛙成石时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也变成了石头,再也捡不起来了。边上还有“海龟探海”的景点,它其实是一块崩坍块石,眼睛和嘴都是属于地壳运动时所产生的断裂纹。

此处称之为“天马行空”。骏马的头、身、尾巴都是清晰可见。一般我们都只能在北方看见骏马驰骋,但今天大家来到了双龙洞依然可以看见骏马腾飞的奇景。

这一个景点称为“龟蛇大战”,下面是一条白蛇,上面一条青蛇,传说两蛇和神龟为了争夺黄大仙留下的仙丹而大战,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神龟寡不敌众,只得丢盔弃甲而逃,请各位蹲下来看,地下长河中那就是弃了甲的神龟。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丢盔弃甲”的典故。

再往前走还可以看到一残留“石钟”,相传是仙人的乐器,原来可以敲打出美妙的音乐,可惜后来被毁坏,再也奏不出天上的霓裳曲了。边上的这只“倒挂蝙蝠”栩栩如生,头和翅膀清晰可见,原来也会随着钟声翩翩起舞,钟声一断便永远倒挂在这里了。古时福与蝠是同音,蝙蝠是送福的谐音,有兴趣的不妨上前摸一摸。它可以给全家带来福音。

前面欣赏了仙人帐,有帐的地方就必定有床,现在正前方看到的就是仙人床,相传黄大仙人为了图个凉快从仙人帐那边搬过来的,据说摸一下仙人床可以带给人好运,摸二下仙人床可以带给人财气,摸三下仙人床可以带给人健康,佛家有云,四大皆空,请大家就不要再摸了,大家不妨试试,当然真正的成因是当时洞腔充水(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双龙洞内洞口通道逐渐淤堵,湮没近两百年),形成地下湖,地下湖在相对稳定时期有一条相对稳定的水位线,地下湖水长期沿着此水位线对洞壁石灰岩石进行溶蚀而形成这一水平状的溶槽,即所谓的仙人床。从另一角度观察,你看它是否又像一条昂首挺进的航船呢!

“水中盆景”,在河道的上方,有块扁平的岩石,岩石的中间有方小孔,清澈的泉水从孔中潺潺而下,倒映水中刹是好看。在1933年,著名大文豪,郁达夫曾经来洞内游玩,对此泉水有很高的评价。郁达夫曾不经意见以此泉之水洗脸,洗完之后倍感神清气爽,尤其是眼部感到十分明亮与舒适。特将此取名为“水中盆景”。

洞穴是各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在双龙洞地下河左岸第四纪松散泥砂堆积层中,曾发现数处脊椎动物化石点,即证明曾有野生动物进洞穴居过。80年代,浙江师范大学有几位老师来此工作时,曾发掘到许多古脊椎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及北京师范大学古地理研究室马安成教授鉴定,有:大熊猫(Ailuropoda sp)、华南巨蟆(Megatapirus angustus)、小猪(Sus xiaozhu)、犀牛(Rhinoceres SP)等19种古脊椎动物,这大大提高了溶洞的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上述中全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表明在距今1万多年前这一段时期,金衢盆地这一带是湿热气候的丛林地带,有利于这些动物的生长繁衍,从而也揭示了本地区古气候的演变规律。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的专家教授多次来双龙景区进行地理考察,先后于1987年、1990年、1991年在双龙洞内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少量文物。这些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和研究表明,双龙洞所发现的化石群是迄今在华南所见的一个种类最多的全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这一动物群于更新世中晚期在我国华南地区曾胜极一时,至全新世逐渐衰落,其中几个典型成员在华南早全新世堆积中曾有零星发现。这个动物群在浙江的发现,不仅确定华南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而且对研究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分布、演化和绝灭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7年在疏浚双龙洞至冰壶洞的地下暗河过程中,发现了大批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和一对玉璧及一件青铜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的鉴定,玉璧为良渚时期的文物,距今4300—5200年左右。青铜器(小青龙)为青铜器时代的文物,距今3000年左右。由此可见,在5000年前,金华山双龙洞一带,即已有先民居住。

前方潺潺的泉水声已经奏出了欢快的迎宾曲,冰壶洞就要到了,听!冰壶洞还是“涛声依旧”啊!

冰壶洞为一竖井式溶洞,总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洞口海拔580米,洞口朝天,口小、肚大、底深,形状似壶,入洞冰气袭人,故有冰壶之称。

1964年5月,中国大文豪郭沫若游历双龙和冰壶二洞后赋诗一首:

银河倒泻入冰壶,道是龙宫信是诬。

满壁珠玑飞作雨,一天星斗化为无。

瞬看新月轮轮饱,常有惊雷阵阵呼。

压倒双龙何足异,钦崎此景域中孤。

他的这首诗和“冰壶洞”的手迹,已刻成石碑,立于冰壶洞口,供游人瞻仰。冰壶洞以“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称奇,从洞口至洞底垂高80米,其势险峻,宋朝学士金履祥有诗曰:“洞外烟云肤寸合,洞中冰雪互寻飞,壶中日月凭谁记,水自飞蒙云自归。”

自1991年双龙洞,冰壶洞两洞打通(全长231米)以来,大大方便了游客的游览,在假日高峰期便于疏散游客,但由于改变了原有封闭的洞穴系统环境,形成了风洞及烟筒效应,使冰壶洞洞体湿度、温度小气候环境有所改变,加速了洞壁的风化速度,并大量繁衍出一层气味怪异的粘性菌类生物,使相对稳定的单体溶洞水体循环条件也有所改变。

现在我们来到了冰壶洞底,我们称它为牛角洞,凉风送爽,仰头观望,在深不可测的冰壶洞底,观音竖井上方有一条天堑,垂高40米裂隙直冲天际,它是一条产状直立的断层被溶蚀成一条狭窄的竖井,这里风大,空气对流呈风口,井底通向地底溶洞,幽深莫测。

冰壶洞分为上下两洞,瀑布也分为母子两条瀑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位于母子峰的子瀑布,宏伟壮观的母瀑就在上洞。

随着震耳欲聋声,全国最大溶洞瀑布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为什么冰壶洞的瀑布千年不衰,万年不竭呢?据调查冰壶洞瀑布枯水季节迳流量20升/秒,丰水期迳流量可达200升/秒,此瀑布天然形成,历经数十万年,数百万年的流淌侵蚀,至今依然飞流直下、奔腾不息。请大家举目眺望洞壁上的岩石组成,瀑布以上是厚层质纯石灰岩层,其性脆、易溶、易破碎,裂隙很发育,故成为很好的储水空间。而瀑布以下是千枚岩化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层,其岩性坚实不透水,起着很好的隔水作用,也就是说冰壶洞瀑布及瀑布口内的地下河道正位于这层隔水之上,而处于瀑布上下两部分岩层中间的是一顺层面断层,这个断裂带就成为岩溶裂隙水的重要蓄水部位和通道,因此供给冰壶瀑布的地下河的水源是很充足丰富的,自然冰壶瀑布也就常年奔流不息了。

冰壶洞顶为一面积约600平方米顶板,其下方有二道深深嵌入壁面的溶槽,而在其间有河床砾石层沉积物充填为证。由此可见,这冰壶洞地下河出口曾被堵死形成地下湖,当湖水上涨至洞顶,在长期停滞中将冰壶洞顶岩壁溶蚀成二道洪水位时期的溶槽。亦由于洞口大量泥砂的注入,形成岩壁面局部残存的砾石层沉积。在溶蚀溶槽下面,形成众多钟乳石沉积,构成“百鸟朝凤”景观,这是洪水退去后沿裂隙而下的岩溶水生成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钟乳石群。在前方的钟乳石带形成的就是惟妙惟肖的“鲤鱼跳龙门”,我们所能见到的是鲤鱼的尾部以及鱼鳍,但很多人都会疑问,那它的头部又去何处了呢?据说已经跳过了龙门,化身为洞中的两条龙之一了。在大家的右侧,有一些岩石组成的碎石景观,至今,很多游客依然能够看见一位慈祥的“送子观音”,怀中正抱着一个酣睡的孩童,不知又是为哪家送去的欢乐,送去的吉祥。在她的前方正有一位慈祥的母亲背着自己的爱儿,好一幅亲昵的母子图。

请大家扶好扶手,慢慢攀登,适应一下洞天福地和洞外凡间的较大温差。冰壶洞口的楼台亭榭取名为冰壶轩,这碑文就是郭老的赋诗真迹,龙飞凤舞、厚实凝重、气势不凡,实为文学家大手笔。右侧的“双龙宾馆”,这宾馆就是当年为他建造的寓所。

好,欣赏完气势磅礴的洞中飞瀑,感受了冰壶洞的“一泓寒玉天上来,几度浮花到世间”,我们的游程暂时结束了,黄大仙福佑大家旅途愉快!一路顺风!



桃源洞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您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桃源洞游览。桃源洞位于双龙洞西北200米,洞口这一醒目的洞标图案,其图的中部为一木鱼太极图,表示道教圣地,外部圆圈表示双龙景区,箭头表示新开发的桃源洞要冲出金华,走向世界。洞口东壁镌刻着“桃源洞”三个苍颈有力的大字,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手笔。相传黄初平在金华山得道成仙,洞中泉瀑系来自黄大仙登真所在的小桃源,古人称“隔世桃源”故名桃源洞。

现在我们来到了桃源洞的第一大厅——梦仙厅,此厅长约15米,宽约13米,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溶蚀厅堂。洞厅顶板由于洞口曾经被堵,形成地下湖,在全充水时期将顶板溶蚀成平整光洁的平面,这种天然的平整后垂直的石壁在其他溶洞是罕见的。洞厅顶板上这一轮“弯月”是洞顶石灰岩被溶蚀残余的弯月状岩石,地上的这只“天狗”,则是洞体中的一块崩坍块石“石灰岩”,两者构成了“天狗望月”的弯月景石。东壁直立,为一断层镜面,后在此断层镜面上人工凿开了一个洞口,从而引出了“神羊破壁”的神话传说: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比黄大仙小37岁)晚年隐居在金华九峰山附近,现在那儿的陶寺村村民大都是他的后代。有一天,陶渊明来金华山拜访黄大仙,谈话间流露出向往美丽的桃花源,黄大仙听后,淡然一笑,就带他来到桃源洞,对着这石墙念了一下咒语佛尘一指,石墙就轰地打开了,出现在陶渊明面前的竟然就是朝思暮想的鸡犬相闻、生活幸福、温馨的桃花源,二人高兴的走进桃花源后,石墙又轰地关上了,此时,紧跟着黄大仙的一只神羊被石墙挡住了,但它也想进去,于是不顾一切地朝石墙撞去,石墙上就留下了这么个大窟窿,这就是“神羊破壁”。“神羊破壁”的壁为什么这么平整光滑?原来这是一块断层镜面。所谓镜面,就是平整光洁可以照人。这块镜面近于直立,展布方向为北东五十度,它是断层产生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由于它的存在反映断层沿此镜面通过。因为断层在形成过程中,两侧岩层受到了挤压、错动、磨擦而产生高温、高压,硅化而成了一个致密坚硬,平整光滑的平面——断层镜面。

黄大仙有个哥哥名叫黄初起,他原本是一个做陶质花瓶和醋瓶的工匠,成仙后,他只需要用一张纸做成瓶子模样,吹口仙气即能变成陶质瓶子,在梦仙厅左壁上方经地下湖溶蚀成的瓶状景石传说就是他的杰作,这就是倒挂着的漂亮的黄花瓶。

据专家考证,桃源洞是溶蚀型溶洞的最典型代表,是地质科普教育实习的理想场所。接下来请随我到第二大厅——丹光厅。丹光厅实为梦仙厅的延伸部分,厅高4—8米,洞顶沿北东35度断裂溶蚀成一条深槽通天,同于断裂带通过顶板,因此顶板破碎并显得零乱,不象梦仙厅全充水溶蚀成完整、平整的顶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丹泉景区,泉水从岩石的一个拇指大孔隙中流下来,清澈甘甜,常年不绝,传说此水来自天上瑶池,是黄大仙用来炼丹之用的。有了丹泉,那么丹炉在哪能儿呢?该厅东壁沿着“佛手”下方出现的北东向大断层线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落水洞——即为“丹炉”,在此“丹炉”洞内,沿壁顺流而下形成的壁流石,构成了惟妙惟肖的龙头形象,据说这就是护炉的火龙。传说黄大仙炼丹期间,九九八十一天不能断火,黄大仙能够炼成仙丹,这条火龙功不可没。“丹炉”真正成因是:溶洞中,当处于地下水自上而下下渗或流动时,具有较强的溶蚀力,会不断溶蚀裂隙周边的石灰岩崦扩大成洞穴,再历经千百万年来溶蚀、侵蚀作用,而形成了这个圆筒状的天然落水洞,即所谓的黄大仙“丹炉”。沿着这落水洞壁,向下流淌的地下水,当含碳酸钙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就会生成次碳酸钙沉积物—壁流石,它是一种顺壁流淌结晶的钟乳石壁,形态可以各种各样。“丹炉”壁上的龙头状的壁流石,因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那么炼成的仙丹又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丹龛,黄大仙在这里面存放了46颗仙丹,其中用45颗升度了45个神仙、包括金华一带的山神、雷神、风神、雨神等等。然而黄大仙留了一颗藏于此洞内,各位可以仔细找找,尽管天长地久已风化成石了,但仙丹上仍留有仙气,请摸摸仙丹,带运气、财气回家。

自“佛手”石乳下面我们就进入了潜龙峡,峡长约百米,宽1米,高6至8米,幽深曲折,主要沿北东45度断裂溶蚀而成峡谷。峡谷两壁与峡顶基本上是溶蚀残余的燧石团块突兀其间,似一条苍龙,蜿蜒于地下溶洞之中,气势非凡!其首的“佛手廊奇观”,(佛手系金华的特产,有仙果之称,原产亚洲东南部,金华栽培佛手始于明末清初,初夏开花,初冬成熟,是香、色、形俱佳的盆景珍品,又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有醒脾开胃,止隔化滞,顺气宽胸等功能。金华佛手产品开发已起步、佛手茶、佛手酒、佛手饮品已相继问世。金华佛手继“金华火腿”后又一充满特色的地方产品,金华也于1998年4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佛手之乡”。)居间的九重天,传说是黄大仙丹成后驾云升天处,其踏出的朵朵莲莲花等都是溶蚀型溶洞的典型景观,是令人暇思不断的景石景物。

过了潜龙峡我们来到了赤松厅,此厅是地下水沿着180度断裂裂隙溶蚀,形成了形神兼具的“麒麟”、“狮”、“雕”等含遂石石灰岩溶蚀残余景石。由于这里曾经部分积水成湖,含燧石条带石灰岩层下段大部分被地下湖水溶蚀殆尽,而其上半段溶蚀残余部分构成腾云驾雾,四脚悬空的“麒麟”的在廊道中另一只正欲下凡的“麒麟”,形象都栩栩如生,实在令人遐想翩翩。而在这“狮”、“雕”石裂隙前方的水池,即为“丹井”,由于狮雕俩站在这儿忠诚地守护着这口丹井,这景点就称“狮雕护井”。大家请仔细看这四脚悬空的“麒麟”及这座下凡“麒麟”,它们的脚、下半截腿到哪里去了?原来都被溶蚀掉了,因为这里曾是地下湖,其水位就在脚部。另外,麒麟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摸摸它的头和角,愿带给大家一生吉祥如意。

自下凡麒麟沿北东40度溶蚀廊道前行20米,在水池上方由栖霞组燧石灰岩地层被溶蚀成九根龙头状造型的燧石石灰景石,犹如苍龙探头,构成了“群龙聚会”图,这称“九龙戏水”,也是一处理想的摄影点和观赏景点。

看完群龙聚会后,我们来到了赤松厅主厅,这里即位于“丹井”正北面,有洞窗贯通,北端为栖霞组石灰岩基岩面,西边由洪积,冲积形成的第四纪松散沉积层顺坡而下,约有20度倾斜斜坡,坡面钙壳层上有“赤”字“山”字岩石造型,还有一只“石羊”、一只“石狼”,构成了黄大仙“叱石成羊”的美妙传说。

赤松厅主厅南北长20米,东西宽约30米,形成一座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大厅。大厅南端为“丹井”,其前方为“双鹰对语”景石,它们一面沐浴着桃源洞的仙水,一面讲述着一个美妙的故事——黄大仙的神话传说。传说,黄大仙八岁放羊,后遇到师傅赤松子并随他到金华山石洞内修炼,炼成了“叱石成羊”的法术,不但如此,他还能“叱羊成石”,也就是说既然把石头变成羊儿,又能把羊儿变成石头。据说有一天,黄大仙在牧羊的时候,一阵腥风过后,突然林中窜出一只大灰狼,它猛地扑向羊群中的一头小羊,大仙随手用羊鞭一指,羊儿立即变成了石羊,那灰狼“咯嘣”一口咬在石羊身上,把满口的利牙也给崩掉了,瞧,那中便是没牙的大灰狼,旁边则是惟妙惟肖的石羊。

我们看了这么多神奇的东西,也该到赤松宫去瞻仰一下黄大仙宝像,去拜拜黄大仙了,在通过前面狭窄的天门时,得委屈大家稍弯曲身子,注意安全。游览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桃源洞总该有桃树吧?有,而且有仙桃呢。瞧,在我我们面前竖立着的便是只巨大的仙桃,当年金华人徐公就很有仙缘,在桃源洞仙境里看到了两位道士在下棋,两人递给徐公一只桃子,徐公边看棋边吃桃子,不想,看完后回到家中,人间已经过了几百年,徐公自然也就成了仙。原来,那下棋的两位道士正是黄大仙兄弟,徐公后来被封为金华山的山神,这吃剩下来的桃子就变成石头留在这儿了。

前面我们看到的是“云帐隐仙”景石奇观,传说中的八仙正在这儿聚会,准备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八仙”过了海我们就来到了黄大仙圣地——赤松宫。宫中打坐着的正是黄大仙宝像,鹤发童颜,道冠高耸,佛尘斜挂在肩上,在他身旁围绕着众多弟子,正在那儿认真地听黄大仙讲经。这些神像都是洞中天然的燧石景观,是桃源洞洞景一绝,也是我们镇洞之宝。黄大仙既是个平安保护神,又是财神,有求必应,相当灵验,在香港、港门、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地都的黄大仙分庙,信徒达六百万左右,各位朋友可在此朝拜一下黄大仙,许个美好的愿望,我也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双龙古堡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您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二仙洞游览。我们现在所处的是金华山的二仙洞,又叫双龙古堡,双龙古堡是发育在距今2.8亿年前的石灰岩地层当中,是属于地下河侵蚀的多层溶洞系统,洞口海拔470米,整个洞厅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天然游道500米,现在我们要先通过一条约150米的人工隧道才能进入原始溶洞,在这个溶洞中一年四季都是恒温的,一般保持在15到17度左右,冬暖夏凉。双龙古堡正式对外开放的时间是在2001年5月1日。据说创建我们双龙古堡的是一位名叫天门老人,他沿袭了黄大仙留下的心得体会,自创了一个“天门派”,而且写下了很多的“武功秘笈”,并且把它藏于古堡内。但是好景不长“武功秘笈”落到了一个姓段的败类手中,引起了正义人士群起而攻之,从此天门派就在江湖上销声匿迹了。由于洞内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请大家走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玄功秘符”:现在我们在石壁上看到的有13幅神秘符号图形,有人说它就是 “武功秘笈”,有人说是黄大仙留下的心得体会,也有人说是外星人留下的特殊记号,但是到底是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了,不妨大家也可以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或许就会有一个新的答案。据陈德清教授研究它们都是始刻于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正好与黄大仙是同一时期。

“天门密室”:就是古堡的堡主修炼的地方,这扇门是我们后来给它造上去的但自从有了这扇木门之后我们谁都没有进去过了,也没有人能够打开它,据说只有堡主自己才能亲自开启它了。如今他还在里面修炼。所以走过这里的游客也要轻声一点了,不要打扰了他,到时他一怒之下就把我们困在里面,我们就出不去了。

“原始路口”: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在上面有一个洞口,这就是古堡的原始洞口了,它是一位矿工在1984年采矿的时候发现的,就是因为洞口是比较狭窄也比较陡,所以我们就把它堵掉了,刚才我们走进来的是一个人工开凿出来的入口。

“苍穹石花”:在我们上方有这些白色的一簇簇的它的形状就如菊花花丝一样的放射状物体就被称做是“石花”。其实这些洁白晶莹剔透的就是由微生物和藻类参与物理化学变化所形成的管状卷曲石,看上去虽然像菊花的花瓣,但它们的质地是非常坚硬的,是属于碳酸钙的结晶,这些石花只有在一亿年以上的溶洞里面才有。这也充分说明了古堡至少也有一亿年的历史。这些“石花”也弥足珍贵,只有在古堡这小小的一片区域里才有。

“群羊迎客”:走过来回头可以看见,现在我们面前有一大片的石芽,其实这是一群石羊,最前方的就是领头羊(头、角、身体),因为黄大仙八岁到北山牧羊,受仙人指点炼就了“叱石成羊”的法术。在他得道成仙以后,便将它们点化成石,留在人间,这便是“群羊迎客”,它们正在这里欢迎着大家的到来。

“玄武池”:刚刚我们已经看到了万年石花,走上来可以看到一条千年峡谷,峡谷全长160多米,往左边延伸20多米,右边延伸过去还有80多米,宽3—5米左右,深为18—20米,其实这个就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一条裂隙,在全充水时期,整个洞腔内充满了水,这一带的水系非常丰富,水流很急,不断冲刷两边的石灰岩,逐渐就形成了现在这个规模的一条峡谷。

通常来说我们把从上往下生长的称之为钟乳石,从下往上生长的称之为石笋,当它们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根石柱。其实这些都是碳酸钙和水形成碳酸氢钙之后分解的产物。

现在在我们身后还留有一个木门的门框以及一扇破旧的木门,它就是当年央视版的《天龙八部》剧组在我们古堡里面取景时留下来的道具。

“倒挂石棋盘”:在我们的头顶上有一块方方正正的石棋盘,它主要是流水顺着裂隙往下流淌的富含重碳酸钙的水慢慢往下滴,碳酸钙沉积就形成了一条细长的钟乳石带,钟乳石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就像一层白色茸毛粘附在上方,那这些都是属于碳酸钙的沉积物,在地质学上称“石毛”。据说当年黄大仙在古堡里面修炼的时候闲暇无聊之际也要下下围棋打发一下时间了。但是他下棋的方式非常独特,因为他内功深厚,所以他是喜欢倒着下围棋的。围棋发源于中国的时候正好是在东晋时期,当时是围棋的三段,发展到如今已经是九段了。如果在场的各位游客,有谁的内功也是比较深厚的话不妨也可以在这里倒着下一盘棋了。

“大仙梯田”:在我们前方的这些一层一层,错落有致的我们就把它称做是“大仙梯田”。因为这个山泉中含有很高的矿物质,CaCO3含量高,在水流不断往下冲刷的过程中,CaCO3慢慢沉积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梯田状。俗话说“神仙也是凡人做”的,黄大仙也会感觉到肚子饿了,但是他和我们凡人不同的是,他是不吃五谷杂粮的,专吃一些“胡麻灵暑”也就是灵芝和仙草,这些灵芝仙草是能够助长他的功力的。如果有兴趣的游客也可以站到这个台阶上面往里面看一下,在里面有一块非常光滑平整的一块石板,它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形成的,这里面的水是源源不断,一年四季都有的,它也在帮助黄大仙浇灌着这些梯田。据说,以前这些梯田是有千亩之多的,就是因为山体运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把很大一部分都已经破坏掉了,我们眼前所见的只是它的“冰山一角”。

“大仙圣母”:所谓的圣母也就是黄大仙的母亲了。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当年她怀孕时的样子。在她的腹部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她的一个大肚子了,在下面还有她的两条腿,上面就是她的手以及她的头了,也许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会看不清她的脸呢?那是因为她非常的害羞于是就把脸转向另外一边,已至于我们现在已经看不清她的脸。

“佛手神钟”:现在在我们眼前所见的就是一个“钟乳石群”。在中间有一挂佛手,它的长度已经达到了2点1米了,至少也有一亿年的历史。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这个钟乳石的下方是在滴水的,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仍然在生长当中,但是它的生长速度是极其缓慢的,每过一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往下生长一厘米。佛手,最早是产自亚洲的东南部,栽培金华始于明末清初,它不仅是一种色、香、形俱全的盆景珍品,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对顺气宽胸、健脾胃都有很好的功效,金华于98年4月份被评为“中国佛手之乡”。

“神龟指路”:这一只就是“神龟”。这是乌龟的身子以及它的头,它背上这个就是厚重的一个龟壳。乌龟也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走过这里的游客不妨可以摸一下乌龟的头,把吉祥,长寿和健康统统的带回家。这只乌龟在这里还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那我就要考考各位,有谁知道它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因为古堡里面的岔路比较多,因此它就起到了一个指路的作用,指引着我们要往前面走了。

“轩辕宝伞”:眼前这个形状如蘑菇一样的就是一把“宝伞”,也称做是一把“轩辕宝伞”。这把轩辕宝伞就是当年轩辕皇帝来古堡约见黄大仙,临走之时给他做纪念的一个纪念物了。这个伞柄也是古堡里面最长也是最坚硬的一根石柱。

“众仙赴会”:这些圆圆的就是罗汉的脑袋,我们把它称做是“十八罗汉”。前面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八仙”。在上方还有四尊佛像,中间高高耸立在这里的就是“王母娘娘”,在她膝下盘坐的就是各路的“观音”。在最上方还有一位“褐发同颜,高耸发羁”的一位老人,他其实并不是黄大仙了,而是“老子”。老子才是中国道教真正的发源人,在他下方骑坐的就是他的一头小青牛。

“兄弟相聚”: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今生苦炼成仙,而不像其它宗教追求的是来世幸福,黄大仙真名叫黄初平,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28年8月13日出生于兰溪,自小家境贫寒,8岁起来北山上牧羊,十五岁遇师傅赤松子点化,在石室中修炼四是余载,一直没有回过家,在家乡兰溪他的哥哥非常思念失散多年的弟弟,于是弃家到金华山上寻找,兄弟相见非常高兴,就拥抱在一起,那我们双龙古堡的二仙就是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二人,于是二人便在此修炼,修成正果。

“水晶宫殿”:这个景点就是洞内的水晶宫殿,指的就是钟乳石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的钟乳石因为生长的速度,氧化的程度不同,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颜色都不同。最边上的是深色的、深黄色的,再过来则是半透明跟玉一样的颜色,最底下的是呈白色的,钟乳石的新鲜程度就跟它的颜色有关,越白越新鲜。那我们往上看到这些就是由纯净水往下滴所形成的钟乳石,像一根根冰棱插在上方,它最特别的地方还是因为它当中是空的,可以往下滴水,这种长的酷似鹅的喉管,所以在地质学上称类似的钟乳石是“鹅管”。

“大仙花生”:刚才我们已经看见了黄大仙开垦梯田种植农作物,这个就是当年他种植出来的一个花生,也称做“大仙花生”。神仙也不比凡人他种植出来的花生也比我们平常所见的要大些,旁边还留有一个海螺。

“青龙瀑”:现在我们看见的瀑布也就是我们古堡的最后一个景点,我们把它称做是“青龙瀑”。当年黄大仙开始为什么会炼剑失败呢?就是因为古堡里面没有水,结果就被一条善良的小青龙知道了,它就偷偷的钻进这个洞里面源源不断的吐出水来,结果终究帮助黄大仙炼成了那把仙剑。走过这里的游客不妨用这里面的水来洗洗手,洗洗脸,据说洗过这里的水之后大家就会没有烦恼,出了古堡之后大家都会心想事成,好事连连。

走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发现,这条人工隧道和我们刚才走进来的那条隧道是比较相似的,但是它却是另外一条人工隧道,也就是古堡的出口,古堡是不走回头路的。刚才我已经介绍了很多有关黄大仙的事情,也许有人对黄大仙还并不了解。黄大仙出生于东晋时期,离我们也有1500多年了,他原名叫做黄初平,是我们金华兰溪人。8岁的时候在金华北山上牧羊的,15岁时在牧羊的途中遇见了他的师傅赤松子,接着就在北山上面修炼了,修炼了40年,也就是在他55岁时就在此得道成仙了。黄大仙不仅是一个财神,同时也是一个平安神,在香港及东南亚一带都非常的盛行,香火也很旺盛。在金华每年的十月份的时候都会举办一次“国际黄大仙旅游节”,现在在我们金华人的心目中,黄大仙不仅仅是一种道教了,它更是我们金华的一种文化和象征。前方我们看见的亮光也就是古堡的出口了,在这里也祝大家在我们双龙风景区的其它景点里游玩愉快。


朝真洞导游词:

朋友们,欢迎大家来朝真洞,朝真洞又名真人洞,洞内流水少、湿度小,属燥洞,适合住人,所以相传为黄大仙修炼得道之处。在洞口原来供奉汉代道教祖师刘奉林塑像,此洞也称羽山洞。

唐袁吉留有诗云:“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海拔645米,洞口朝西,洞门显豁,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极目远眺,仿佛置身于天庭遥望人间一般,洞口左侧“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为清末民初金华人汪志洛所书。

朝真洞属发育在古生界下二叠统下部栖霞组含燧石石灰岩地层之中,沿一组东西向顺层断层带溶蚀而形成的水平溶洞。洞口轩敞,洞内宽广,高2—25米,长约258米,宽约8—20米,为一地下河溶蚀廊道式厅堂,总面积约4500平方米。由三部分组成:主洞从洞口一直延伸到一线天,螺狮洞和高越30米的花洞在洞口南北两侧。

洞厅北侧是高约三十多米的花洞,洞壁四周满是兰花,灵芝,莲花等溶蚀景观,传说为七仙女织锦缎不慎飘落凡间,被黄大仙收藏在这里。在洞顶还有一株美丽的菩提树,各位不妨进去看看,台阶比较陡窄,请注意抓好扶手。

螺蛳洞,口小身大,沿着盘旋而上的洞道,爬进去约七八米,有一个可容纳十多人的洞厅,正应了一句俗话“螺丝壳中做道场。”诸位有兴趣的不妨进去探险一番。

“雄鹰展翅”这是替黄大仙修炼护法的神鹰正展翅欢迎大家的到来。过了“雄鹰展翅”图,我们就来到了朝真洞天福地内洞厅——千年地下百米峡谷。该厅为一沿东西走向断层溶蚀而成的峡谷式水平大厅,高10—15米,宽20米,长达百米。面积1800平方米。

现在我们身侧的是传说中神奇的“照镜池”,在很久以前洞内曾住有一个蝙蝠精,劫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想逼迫成亲,美女执意不从,一心要脱离此洞,蝙蝠精就制造这面照镜池,用来诱惑抓来的美女,美女每日在镜池旁边梳妆打扮,她越照越觉的漂亮,真的被诱惑住舍不得离开这里了。美女是如何得救的呢?看到后面,大家自然就有分晓了。在丰水期,各位可在此照镜,尝试一番。原来这“照镜池”,是朝真洞地下湖水溶蚀而成的。我们可以从南壁下方溶蚀而成的弧型溶槽和上方的三道溶槽等可以表明“昔日这里因洞口被堵塞,洞厅积水形成地下湖,因不同时期的地下湖水位变化,溶蚀成一道道不同高度的水平溶槽。

朝真百米底下峡谷其实质是一条被溶蚀干净且溶蚀遗物完全被水流带走后形成现在的水平地下河——干河。该峡谷是沿洞口北壁一直延伸到“一线天”,直至洞厅最东端锥形巷道走向的断层形成,而整座朝真洞亦是沿此大断层及平行于他的派生断层溶蚀、崩塌形成。如此规模的地下百米峡谷、百米绝壁、昔日地下湖——“照镜池”等景观,其规模气势在全国诸溶洞中罕见,其断层构造形迹,以及其侵蚀溶蚀岩溶地貌景观也极为典型、清晰明朗。

此处的“试剑石”景观是沿一南北向断层溶蚀成一高20米,宽1米的垂直裂缝,深数米,似如剑劈。据说这快试剑石是黄大仙和蝙蝠精大战时,一剑劈下去所形成的,我们看到这条裂缝带的高度宽度以及深度就可想而知,当时他一剑下去的威力有多大。过了“试剑石”,我们在此处看到的是典型的“壁流石”又称之为“朝真石瀑”景观,原来在这上面有一挂瀑布,但是由于地壳运动,现在这挂瀑布已经消失了,我们也已经无缘得见。当时沿此壁向下流淌的地下水,当含碳酸钙水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生成次生碳酸钙深积物——壁流石,它是一种顺壁流淌结晶的钟乳石壁,形态可以多种多样。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点是“两寿星骑白马”,一位老寿星拜访黄大仙正准备回天宫来着,另一位老寿星又骑马到、朝真洞来拜访朝真洞来拜访黄大仙,你们看:那白马才露出个头,另一匹白马驮着老寿星只露出条尾巴。

大家在游览过程中注意路滑陡坡的同时,请随我上黄大仙仙人台欣赏“三蛙聚会”景观。此景由崩塌块石组成的三只青蛙状景石一只正仰着头,一只蹲着身子,头凑在一起,似乎正商量着什么,商量了三千六百年还没个完,给人遐想联篇。

现在我们来到的着块石型台地,长约30米,宽约10余米,高5—8米,总面积三、四百平方米,这里由于洞体被溶蚀产生的崩塌块石堆积,再被次生碳酸钙沉积物胶结而形成一块高出洞底10米的崩塌块石型台地,游人三上三下曲折行进在景石之间,倍感妙趣横生。请随我向东眺望,可欣赏到“天狗盗仙草”、石梁奇观——“海底沉船”、“云海壁画”等景致。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景点是“天狗盗仙草”,是黄大仙挂在这的“挂袍”,那只天狗正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它,瞧它的眼睛、耳朵、嘴巴活灵活现的。为什么它的眼睛瞪着石梁这边呢?原来石梁上有天然的灵芝仙草,看来这灵芝仙草定然神效非凡,连之石狮子也伸手蹬足地倒睡在那垂延三尺呢!我想那三只癞蛤蟆,八成是商量着如何搞到这些灵芝仙草,天鹅肉都想吃,更何况这灵芝仙草了。而那仙草呢?隐秘难寻,请大家找找看,请抬头看洞顶,一根石梁飞架南北,长约20米,厚2—3米,两头尖中间大,形似船体,我们故称“石梁奇观—海底沉船”景观。这是一条石灰岩石梁造成的,如此巨大的石梁在国内其他溶洞中是罕见的,由于洞顶岩层完整,渗滴水稀少,来水洁净,沿着岩层裂隙边流淌边沉积成半朵莲花状及宫灯状白色钟乳石群悬垂于石梁上,因沿着两条水平线展布,构成了两条长20余米、宽20至50厘米的乳石群——我们称之为“白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这条“白龙”的下方也留有一条水平的钟乳石带,形成了一条青龙,在两龙身的下方,还有一块崩塌块石,从它的尾部和鳍部上判断,它就像条跃起的鲤鱼,所以,我们就把此景点非常吉祥的比喻成“鲤鱼跳龙门”。前方这幅“云海壁画”可以与国画比美,壁画朵朵“白云”飘洒天际,酷似蓝天上朵朵高积的云彩。这幅“云海壁画”,其壮丽景色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气势上均居华东之首。著名的“金华佛手”景观是沿壁下淌的水流夹带较多泥沙,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橙黄色乳石,金华佛手,名扬天下,黄大仙当年就在这里挂着一支他亲手栽种的“金华佛手”,可惜已风化变成石头了。故有“金华佛手”之称。

“千寻通地脉,一线透天门”的诗句,是对洞体景观精辟的描述。正是因洞体北壁一条60余米长的陡立断层面,构成了百米绝壁景观,主要景点有“黄大仙头像”、“仙女沐浴池”、“一线天及洞厅顶端锥形巷道”。从百米峡谷壁上,流淌着一股地下泉水,飘飘洒洒而下,形成飞流瀑布,注入峡谷“仙女池”,传说着来自换大仙修炼成仙的圣水,可以沐浴成仙。好奇的朋友,乐意在此驻足观赏,试图沐浴仙水。

在我们面前有一为“鹤发童颜,高耸发髻”的一位老翁,就是我们传说中的“黄大仙”了,但是我们现在看见的仅仅是他的一个神像,称之为“大仙神像”。

在我们前面展开的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连绵的“崇山峻岭”、有雄伟的“瞿塘峡”下面是常年不干涸的王母娘娘沐浴的“仙女沐浴池”又称“许愿池”。如此美丽的风景也吸引了几位“老外”在此驻足---三只河马正看得乐不思蜀,留连忘返。

从“许愿池”上19级石阶,前面还有更美丽的风景正向我们招手,沿着幽深曲折迷离的小道,站在一定的位置,我们仰头可以看见到闻名遐迩的“一线天”神韵。正午阳光直射,可以射到洞底,五彩缤纷,十分艳丽,“一线天”高达58米,从不同的角度移步换景,我们可以分别看到“一线天”、“牛郎织女”、“众星拱月”、“通天洞”等四个不同的景观,奇妙异常,大家不妨试着观赏。据传说,如果月夜在此偷偷等候的话,还可以看到王母娘娘和众仙女乘着月光从“一线天”翩翩而下,到洞内的“天池”沐浴。

一线天”的由来是这样的:相传黄大仙修炼成仙就是从这里破天而出的,这“天窗”就是黄大仙一头撞出来的。黄大仙为解救被困的美女,用他的神剑划出“瞿塘峡”飘然而入,和蝙蝠精大战一番,最后大仙祭起神剑刺死了蝙蝠精;神剑的威力非同凡响一直穿破了洞顶,瞧,至今天池那边还留着一块试剑石、洞壁上还有深深的剑痕。

各位朋友,毕竟我们是凡人,还不能乘云驾雾从“一线天”出去一游,那么请大家就此往回走吧,同时 驻足回首观望近处蔚为状观的“瞿塘峡”景观。

朝真洞我们就游览到此,我们离开朝真洞之前,可以对黄大仙许个愿,黄大仙一定会让大家顺心如意的。

鹿田书院:

鹿田书院位于金华山双龙乡鹿田村,此处山清水秀,常年仙雾寮绕,而鹿田村更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宋代一少女驯养了一只小鹿。小鹿会帮忙耕田,还会去集市买东西。有一天,村中一懒汉偷了小鹿,并把它杀了。少女日夜思念小鹿,每日登峰眺望,但声声愁叹和滴滴泪水未能换得小鹿归。后来,村民把少女望鹿的山叫做“白望峰”,并为她塑石像以示纪念,而鹿田也因纪念耕田小鹿而得名。美丽而凄婉的故事,让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更添几分神秘和浪漫。在鹿田村的一角,坐落着一座古老而又幽静的书院——鹿田书院。

鹿田书院四周群山环抱,景色秀丽。古代文人墨客游此,题咏颇多。宋代潘良贵曾赞赏:“自是评吾乡山水以此为第一。宋代时,这里曾是一座寺院,常有文人墨客在此交流学问,后便作为文人交流讲学之地。古人读书,讲究安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历代书院一般都在人迹罕至之处。想必北山的清静正符合这样的要求”南宋谢翱在该地写有《听雨记》。南宋方凤、元代许谦、吴师道、戴良、叶谨翁,明代王思任,清代王崇炳、郑鹤龄等均有题诗。1997年8月29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田书院,原址系北宋鹿田寺。寺废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金华八县名流在此建鹿田书院,内供奉金华自宋至清的所谓“七贤”,并由金华知府继良题“八婺儒宗”、“鹿田书院”匾额。鹿田书院占地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其中院落式建筑群体,共有三进,沿中轴线第一进为大门,第二进穿廊,第三进为正厅(楼屋),每进建筑面阔均为三开间,两侧各置厢房,形成封闭式院落,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包括厢房楼屋及第三进楼屋面积)中轴线上有门厅、正厅和后厅。前厅通面宽12.40米,通进深6.00米。两侧有厢楼,硬山顶。鹿田书院是金华八县名流在宋代创建的鹿田寺旧址建鹿田书院,金华知府继良题有“八婺儒宗”、“鹿田书院”匾额。是金华现存仅有的一座古代书院。

书院外面有两块大石,重约数万公斤,屹立与一平坦巨岩上,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与常遇春在此用两石头比武,故名“比武石”、平坦巨岩,则为朱元璋点将阅兵处,故名“点将台”。

经过千百的岁月洗礼,如今的书院显得更加的神秘与静逸。此处远离喧嚣的城市,信步走在书院的道路的两旁,泡上一杯清茗,既享受了读书的快乐,又多了份内心的宁静。难怪,近现代的很多的名人都对此留连往返。鹿田书院并不提供给白丁念书,只供有学问的人讲学。鹿田书院的建筑不是特别讲究,可以说很简单。在很多名人看来,古时做学问就像僧人修道,讲究俭朴,这是学术精神所在。而鹿田书院的建筑风格似乎正与文学精神一脉相承。

鹿田书院,自古以来都有很浓厚的文化韵味,与全国各大书院和派系都有着很渊源的联系。宋代以来,南方形成了三大书院派系:浙江金华、湖南长沙、江西婺源。书院文化是婺文化的一大内容,金华学派就是通过书院讲学来传播思想的。而鹿田书院更是儒家文化在金华的重要遗迹之一,可以看成儒家文化在金华的代表。早前,书院里还挂着“文风披正”和“八婺儒宗”两块牌匾。岁月变迁,如今的鹿田书院是在破败之后重新修缮的,里面的物品已被全部搬空,只有书院的墙上残留着一些文字,据称是几任金华知府记录的当时书院情况,虽然具体内容已经模糊,但它们是书院历史的最好证明。

提起鹿田书院,就必须说说“朱熹当媒人”的故事。朱熹算是在鹿田书院讲学人中最有名气的,他的“公开课”曾吸引了许多书生。大家席地而坐,人多时书院里甚至不够坐。除了讲学,朱熹还在鹿田做了一回媒人,促成了一段良缘,留下了一个“魁星点状元”的传说。

鹿田的魁星可不是指天上的神仙,而是南宋时的一位公主。相传这位公主相貌极为丑陋,宫里人都敬而远之,到了出嫁年龄仍待字闺中,真是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身处临安(现在的杭州)的公主对双龙胜景早有耳闻,于是决心微服出巡散散心。公主陶醉于鹿田村清幽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就在鹿田书院边找了户农家住下。一日,公主百无聊赖,站在阁楼里向书院远眺,一大群书生正盘坐在地上认真听课。她发现其中一位书生很特别,其他人都戴羊角帽,而这位书生却戴着两头翘起的状元帽(实际上书生戴的只是普通帽子)。公主揉了揉眼睛,看见此书生气宇不凡,心生倾慕之情。于是,她找到朱熹,拜托其从中牵线搭桥。朱熹看那书生品行端正、谦和上进,就应承了下来。说来也怪,书生见到公主一点也不害怕,反而觉得其美若天仙……没想到,公主与书生在一起后,容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了一位真正的大美人。书生随公主来到皇宫,才得知其身份。美丽的公主将自己的奇遇告诉了父亲,皇帝龙颜大悦,便赐了一个状元给书生。书生戴上了真的状元帽,公主则成了真正的美女,当日两人的“错觉”都成了现实。


黄大仙祖宫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光临道教名山——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今天能与大家相聚在黄大仙发源地——黄大仙祖宫心里倍感高兴,我姓×,是本次导游员,在此我先预祝各位此行有求必应、财运亨通。

金华山黄大仙祖宫座落于黄大仙景区的中心——风景秀丽的鹿田湖东侧,坐北朝南,倚山望湖,平均海拔562.8米,占地7.9公顷,是中国最大的道观,有江南道观之冠的美誉。也是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道观。如果您到过香港,台湾,东南亚,还有欧美(比如纽约、渥太华、悉尼),就一定会看到过分布在世界30多个城市的黄大仙庙,也一定会听说过海外华人奉为信仰的黄大仙神灵传说。

史书记载金华山祀奉黄大仙的宫观曾有过赤松祠、黄初平祠、赤松子庙、鹿田寺、二皇君祠、仙官祠、金华观、云巢庵、崇道观、赤松观、宝积观、赤松宫等。南宋《金华赤松山志》说赤松宫自晋至宋,香火绵滋,道士盈百。南宋时的赤松宫被宋孝宗称颂为“岿然仙宫,赫然庙貌。一方所恃,千载若存。”(《二皇君诰》)。明代万历《金华府志》追忆“昔年宫殿、台亭、廊庑、碑碣、御墨及名公巨卿墨迹为江南道流冠冕”。清雍正《浙江通志》则追忆它为“江南道宫之冠”。尽管有过历史的鼎盛,但因历史的放逐,仙庙遗迹终未蔚为祖祠之势。于是经省政府批准,1996年修复扩建现在所看到的金华山黄大仙祖宫。工程从4月24日开工到8月31日验收交付只用了129天,因为夜以继日,工地一天一个样,到过工地的人们常常目瞪口呆,难道是神助工程……但是更神奇的是1996年9月28日举行的开光大典。当年的开光大典是在灵官殿前举行的,因为天象神奇瑰丽至今还被香港人津津乐道。自古以来宗庙寺观开光要择雨日。那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福泽绵绵。黄大仙祖宫于1996年9月28日举行开光大典是一年前就通过香港的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宣告的。宣告之后不可变动,更不可能根据天气预报择日举行。祖宫开光的前一日下午参加开光大典的海内外人士云集祖宫北侧举行三清宫奠基典礼。是日秋老虎天气,骄阳似火。许多人忧心忡忡明日祖宫开光能否普降甘霖?组织者只能用1991年11月23日重修的金华观开光也是头一天晴空万里,晨起秋雨蒙蒙的历史去宽慰大家。这番巧答不想被言中。子夜,大风乍起。大风吹倒了代替围墙而扎的黄布院墙。大家又忙了半夜重扎起来。虽然人人苦不堪言却个个喜出望外。天亮了呈现在几百名海内外客人和万余信众面前的是雨雾世界。纪念黄大仙诞辰1668年暨黄大仙祖宫开光大典终于在霏雨、飘云中拉开帷幕。照壁与灵官殿间涌动着人山人海。大家都不愿意撑伞,任凭雨丝裹身。当时云雾绰姿千态,在人们面前从东向西聚涌着。追云而去直望天涯浩荡。寻云来却不知云发何处。只觉皎洁白云簇拥着太虚飞来。人们被云雾吞没,吐出,全没了躁动、愁绪和杂念,只觉得飘飘欲仙,欲乘风而去。各方代表致辞之后,市政协主席在会仙桥上宣读祭文。当宣读人大韵浓厚地嗟呼“盖大仙者实道高德厚的哲人也,其道浩浩,其德昭昭。循道以行,正大光明。遵德而事,兴国利民”时,霎时掌声雷动,同时突然秋雷滚滚魂惊天地。倾刻间数百人跪拜在地,口中念念有词:恭迎大仙乘舆天降。10时18分,来自杭州葛岭的抱朴道院住持挑下神像上红绸盖头,用毛笔点睛通灵,一展大仙尊容。此时天突然绽开云雨,云中出浴瞬阳,分外妖娆。对太阳突然露出脸来礼赞这太平盛世,人们兴奋异常。以至于在西厢房由市长主持的恳谈会都开不下去,原定议题被接而连三的神奇天象所淹没。各位游客,我说的祭天雷霆、开光浴阳的故事没有一星半点杜撰,都是实话实说。省市众多电视台录制片可以为证。当初,香港亚州电视台经广播电视部批准,曾全视角录制开光实况,以《千里追拜黄大仙》为题在全港播映引起过轰动。

祖宫稳座白云深处的四神砂状的山间,神宫左山似青龙吐水,右山似白虎下山,后山像枕,前山如屏,仙居其间,仿佛千山尽在神仙下,整个建筑按照我国古代皇家园林庙宇设计建造,讲究中轴对称,天圆地方。在南北中轴线上,以山门、照壁、牌楼、灵宫殿、钟鼓楼、赤松宫、三清宫构成七进式阶梯布局。黄大仙祖宫祀奉的是蜚声海外的中国道圣黄大仙。黄大仙祖宫“有求必应,灵验异常”,以雨奇、音奇、灵签出奇著称。为宏扬中国道教文化和黄大仙“普济劝善”的精神,应广大善信的强烈要求,为纪念黄大仙诞辰1668周年,于1996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建设了气势宏伟的黄大仙祖宫,并在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十三日,黄大仙诞辰日)举行开光大典。

仙祖道源山门是第一进阶。在山门外侧,大家看到的是道教的——《道德经》中的两句“道,可道,非常道,无欲,众妙之门。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教始祖老子对道教修行的最直接的指导和解释,“黄大仙祖庭”是由道教领协会会长闵智亭于1998年9月所题,它确立了金华山黄大仙祖宫的地位。山门内侧所题的对联“琳宫曾是赤松观,仙迹犹存白羊中”,其中蕴涵了两层意思,一是黄大仙从风水上来说是块风水宝地,二是隐含着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

牧羊登仙照壁是第二进,其长18米,高4.8米,厚1米,照壁在庙宇中有消灾镇邪的作用。它描述了1700年来流传的两个典故:其一为黄大仙修得叱石成羊的仙术;其二为黄大仙兄弟俩骑鹿驾鹤得到登真。照壁北面刻有取自香港黄大仙啬色园扶所得《黄大仙自序》,它证明了金华山是黄大仙的故里。黄大仙,原名皇初平,或黄初平。东晋金华丹溪人(今金华兰溪),生于公元328年农历八月一十三日。自幼家贫,八岁牧羊。相传他十五岁那年,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带至赤松山金华洞的石室中修炼,自此超凡脱俗,潜心修道,钻研丹药,四十年不食人间烟火,终于理悟修道玄机, 修得法道。初平的哥哥初起为找弟弟,到处打听下落,后来遇到一位道士,告诉他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不知是否是初平。”初起就来到了金华山,在 金华洞找到了容颜未改的初平。兄弟相见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初平在山上大叫“羊起”,满山白石应声而起,变成千万只羊,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初起这才知道弟弟初平已得道成仙,于是要求跟着学道。从此他亦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都成了神仙,称为二皇君(或二仙)。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除奸、劝善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为世人敬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黄大仙生平传略有中国神仙传谱的开山巨篇《神仙传》为证(东晋葛洪著)。

牌楼是第三进。主牌楼长13.5米,宽4.3米,厚10.1米,全部用石板砌成,结构精巧,错落有致,体现了道观建筑庄重的宗教氛围。

会仙桥,顾名思义,是神仙相会的地方。过了桥,就到了仙界,我们都成仙人了。

灵官殿第四进。殿内供奉的三位护法镇山的守护神,从左到右分别是王灵官、马灵官、赵元帅。三位灵官携手来到金华山,守护着圣地的平安,带给人们年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钟楼、鼓楼是第五进。左边是钟楼,为四重檐结构,层层叠叠,别开生面,富有道教特色。钟楼内有一直径1.5米,重3吨的“吉祥钟”。右边是鼓楼。鼓楼内有一直径1米的“如意鼓”。祖宫的钟、鼓是按道教的阴阳五行排序,而并非民间“晨钟”、“暮鼓”之说,即东方钟,西方鼓。

天音祭坛,直径18米,占地265平方米,以青石为基础,双层叠加构造。祭坛是祖宫内宗教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坛面为八卦太极图案,在开光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祭坛也有北京天谈的太极石和回音壁的神奇功能,似空谷传声,人称“北忆京都天坛,南登祖宫祭坛”……。这只能声学原理祖宫选址和布局之妙来解释。第一,祖宫位于金星区圆心;第二祭立于祖宫的圆心;第三,中轴线南偏西29度,也许正巧通过一个明显气扬,坛面有十二生肖的太极图,南北道观对此种太极图生肖起排为何恰南辕北辙,即子鼠北庙居南,南庙居北。而祖宫由于设计疏忽,造成“子鼠居南”。

赤松宫又名黄大仙宫是第六进 。占地1068平方米,总高21米,大殿为道教典型的歇山顶重檐结构。宫门上的“赤松宫”匾,出自我国书法界泰斗沙孟海之手。走进宫内,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位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的神像就是黄大仙。大仙神像高5米,由40多立方米香檀采用东阳木雕工艺制成,座下有1.668米高的飞云座,四周宫墙上刻有长达48米的仿青铜的根木浮雕,再现了1700多年间流传的黄大仙生平传说。从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香港显灵,有玉帝赐胎、初平牧羊、叱石成羊、赠桃渡仙、大仙行道等26则故事。宫内也有道士们每天念经做功课、行法事的场所。黄大仙神像前的两座光明灯,源于古代的光明塔,又称“平安灯”、“发财灯”、“福寿灯”,意寓给点灯者“照亮前程、谋事顺达、财源广进,逢凶化吉”。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布施点灯、抽签,会给你好运连连、吉祥如意,因为祖宫黄大仙的签是非常灵验的。

黄大仙祖宫(浮雕)壁画解说词

开场白:朋友们,下面我们要浏览的是黄大仙生平经历的浮雕壁画。壁画共26幅,长达48米。画中“人物、禽兽、林木、怪石、亭榭、楼阁”有机交融,画面生动,刻工精细,古色古香,堪称难得的艺术精品。

1、玉帝赐胎:第一幅玉帝赐胎。说的是东晋时,凡间因八王之乱兵匪为患,生灵涂炭。为了万物苍生,百姓安宁,玉皇大帝决定在凡间树立一个“积德行善”的榜样,让人人都能“以善为本”和睦相处,就命太白金星,给九代为善的丹溪“黄九丐”家赐善胎。太白金星领旨后,仙帚一挥,一道祥光直射在已怀孕的黄九丐妻子腹部。画面反映的正是这一情景。

2、出平出世: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了,黄九丐又喜添一丁。在三年前的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农历四月初八,黄家已得了长子,名叫黄初起。这小儿子该叫什么名字好呢?黄九丐心想:“但愿孩子不狂不贪,一生平安,我也心愿足矣!就叫黄初平吧!”于是,一个叫黄初平的人便来到了世间。

3、初平牧羊:穷人的孩子最听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生计,八岁的黄初平就上山牧羊。他没有因失去上学的机会而哀怨。他知道自家穷,能为父母减轻生活负担是他最大愉快。你们看,年幼的黄初平与羊儿做伴,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他是那样勤劳,那样的愉快!

4、引虎救人:黄初平和他的小伙伴正在愉快地放羊,突然,一只猛虎狂吼一声窜到了他们面前。黄初平知道,猛虎的到来,人和羊都将面临死神的威胁。于是,他义无返顾一边高喊叫伙伴们快跑,一边手挥羊鞭与老虎搏斗,将老虎引向自己这边。最后,机智地爬上了高大的松树。黄初平的机智勇敢,终于使人和羊安然无恙。经历了引虎救人的黄初平,从此日夜琢磨着如何驱虎保羊的办法。仅因如此,才有后来的求师学艺,得到了“叱石成羊”的独门仙术。

5、避雨遇道长赤松子:一场大雨,把买米回家的黄初平逼到了一个山洞中避雨。突然,一个面黄肌瘦的老人跌倒在泥泞的山路上。黄初平见了,敬老人心油然而生,便冒雨救起了老人。老人呻吟着要黄初平背他回家,初平二话没说,顾不上把家中待炊的米扔在山洞中,背起老人就往朝真洞方向走去。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6、道长试心:大雨倾盆,山洪爆发,滚滚洪流挡住了去路。面对洪水,黄初平不顾危险,背着老人踏进了滔滔洪水。说来奇怪,不管水有多深,总淹不了黄初平的膝盖。黄初平心中诧异之极。

7、随赤松子进山学道:来到朝真洞,老人问黄初平:“你愿意跟我去修仙学道么?”初平说:“修仙学道我不去,我想学的是‘行善积德、造福百姓’”。老人说:“修仙学道,学的就是‘行善积德、济世扶贫’,难道你也不愿意?”初平一听,连忙高兴地说:“那好,等我去把扔在山洞中的米挑回家中再跟你去。”老人笑着说:“不用了,你的两袋米不是在这儿么?”老人边说边用手一指,两袋米已出现在初平面前。初平去看米时,袋中装的哪里是米,原来米已变成松子茯苓。老人说:“修仙学道不食人间烟火,要吃松子茯苓。初平只好点点头。于是,初平挑着松子茯苓,跟着老人踏进了金华山赤松的石室间。原来,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神农时的雨师赤松子,他见黄初平仪表不凡,勤朴善良,是块学道的好材料,于是就将黄初平引入了道家之门。

8、初起寻初平:光阴荏苒,一晃过了四十年。在家的黄初平之兄黄初起,不知几番寻找弟弟,可就是不见弟弟踪影。这天,他到了一个市镇上(即如今的赤松镇),遇到了一个善卜的道长,道长对他说,离这里不远的卧羊山上,有个放羊的道士,和你的模样有所相似,你去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弟弟?初起按照道长指点的方向来到卧羊山,果然与久别的弟弟黄初平相聚了。原来这位老道长不是别人,正是黄初平的师父赤松子。赤松子见黄初起找弟而不见,心中伤感不已,因此,特地化作了一个道长,前往市镇为黄初起指点迷津。

9、叱石成羊:兄弟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初起知道弟弟这些年在金华山修道后,便问初平:“弟弟修道数十年,都学会些什么了?”初平说:“叱石成羊”。初起说,你能不能将法术试给我看看呢?初平说了声哥哥请看,便将手中羊鞭一挥,大叱一声“变”,说时迟,那时快,满山的羊儿眨眼间变成了累累白石。复将羊鞭一挥,吃声“变”,满山的白石又皆起成羊。这画中表示的,就是叱石成羊的动人情景。

10、兄弟学道:初平“叱石成羊”的奇妙仙术,直看得初起心头发痒,于是说:“弟弟,家中父母如今都已亡故,哥哥就孑然一身,能不能留在这里与弟弟一同修道啊?”初平说:“信者皆可为之”。于是,兄弟俩就在赤松山双双共修。
据《赤松山志》记载,黄初起修炼了五千日以后,能“立于日光下而无影”,面有童子之色,同时,还学会了“坐在立亡”的妙术。

11、行道济贫:黄初平没有忘记自己“修道为民,行善积德”的宗旨,当他见到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穷苦百姓,总要慷慨解囊,将平时省吃俭用积累的一点银子施舍给百姓。这幅“济贫图”,正是他无数次“济世扶贫”中的一个缩影。

12、行道治病:黄初平在修道期间,不仅上山牧羊,读书悟道,而且还学会了草药治病。在师父的指点下,研究出了许多单方,秘方,病者吃了他的药,立竿见影,立马就愈,且不收分文。百姓们有个大病小病,总喜欢找初平医治。这幅壁画,表现的就是黄初平为民治病的情景。

13、祈雨除灾:黄初平学一样会一样,用一样所学就灵验一次。他不仅有“叱石成羊”绝技,还有治病救人,祈雨祷晴之能。有一年,金华大旱,老天百日无雨。百姓叫苦连天,庄稼嗷嗷待哺。为了速解旱危,黄初平他罡步斗,频舞宝剑,虔诚地为民求雨。也许是“天助善人”的缘故,老天果然普将甘霖,救了万物苍生。这是黄初平为民求雨时的情景。
在大宋景定三年,理宗皇帝因黄大仙祈雨祷晴,随感随通,还给黄大仙兄弟俩下昭加封。黄大仙由原来的“养素真人”被加封为“养素净正真人”。

14、赠桃度仙:黄初平和兄长黄初起成仙后,经常去离祖宫大约五里的山中下棋,人们就把他们对翌的的那块平石叫做“棋盘石”。有一天,山下一个叫徐公的中年人上山采药,见黄大仙兄弟俩在下棋,就在一旁静观。看了一会,徐公觉得饥饿难熬,黄大仙就给他吃了一个桃子。吃了桃子后,徐公顿觉神清气爽,口内生津。等下完一盘棋,黄大仙说:“徐公,你赶快回家吧!家里人已为你服丧三年了。”徐公说:“我只看了一盘棋,怎么会过了三年呢?”黄大仙说:“ 不信,你就看看你的锄头吧!”徐公一看,厚厚的铁板锄已变成了铁皮。原来,黄大仙见徐公为民行医,不收分文,行善积德,便有心超度徐公,培养一个济世扶危的徒弟。当徐公吃了桃子后,便已成仙了。徐公成仙后,黄大仙就叫他掌管金华一带的晴雨,把“祈雨祷晴”的重担交给了徐公大仙。这样,徐公便成了黄大仙的第一个徒弟和思想文化的继承人。徐公大仙的道场,也就设在了他成仙之地——石棋盘。

15、二仙造桥:赤松山有条赤松溪,溪流经过现在的赤松镇(原叫仙桥镇)直达婺江。由于古时候赤松溪源头隐居着一条专门撞桥的恶龙,致使赤松溪上没有桥梁,把赤松镇分割成东、西两个村子,中断了两村的集市贸易。黄大仙知道此事后,就携同兄长黄初起,连夜作法从赤松山运去大批青石,造起了桥梁,并趁恶龙撞桥之机剪除了恶龙。两村百姓为感谢黄大仙兄弟俩造桥,就把石桥命名为“二仙桥”。并把运石、造桥、除恶龙的三个日子“初二、初五、初八”定为集市日,一直沿用到如今。壁画中表现的正是“二仙赶石造桥”的情景。

16、兄弟登真:黄大仙兄弟俩“惩恶扬善、济世扶贫、积功累世数十年如一日”的事被上天知道了,玉皇大帝为酬“立善济世”的心愿,便赐予仙鹤、仙鹿给黄大仙弟兄俩为坐骑。兄弟俩得了坐骑,便乘鹤驾鹿双双飞举了。这是仙鹤冲天,仙鹿踏云的动人情景。

17、二仙炼丹:众多周知,“道家求长生,佛家求来世”,冶炼长生丹是道教弟子的必修课,这是黄初平兄弟俩开炉炼长生丹的情景。据史志记载,黄大仙兄弟俩是在赤松的炼丹山“丹成正升”的。

18、大仙作法斗鸡岩:黄大仙在云游中发现:东海普陀、缙云仙都、永康方岩等地,人们利用奇特的山水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当地百姓的衣食饭碗问题。大仙心想,我为什么不能给仙乡父老造个奇特风景,让他们也省力赚钱呢?于是他招来了两只山鸡,令其打斗,然后以“叱石成羊”之法,把打斗的山鸡变作了两座山。两山隔涧对峙,鸡头鸡嘴是巨岩,鸡冠之石冲天而起,其势十分峭厉。后人就把黄大仙“叱鸡成山”之岩叫做“斗鸡岩”。斗鸡岩就在黄大仙祖宫东面的六百米处,各位如有兴趣,可前往游览,一览斗鸡岩的风采。

19、珠宝山济贫:上天知道黄大仙出身贫苦,为人忠厚,善良不贪,因此就命他监管金华山中的一座珠宝山。黄大仙主管的珠宝山,就像如今的银行,穷苦百姓如缺钱缺粮,只要写个借条,便可以借银得银,借粮得粮。后来,珠宝山的秘密被一个狠心的财主知道了,他便带了数百名打手去挖宝,企图独得珠宝山的钱粮。黄大仙的一怒之下,便剑劈了半座珠宝山,把财主和打手们统统埋葬在深涧谷低。如今,剩下的半座珠宝山变成了高数十米,长两百余米的悬崖。壁画中所示的,就是黄大仙为了不露真相,变成一个村姑,给一个可怜老人救助的情景。

20、大仙救阿囡:一个小女孩,不慎掉进了河里,正好遇上了云游至此的黄大仙。大仙见小女孩落水,连忙扫帚一挥,把女孩从水里救上来。谁知女孩上岸后,浑身难受得令他“呜呜”痛苦。大仙一看,原来小女孩浑身长满了鱼鳞。大仙连忙作法念咒,剥脱了小女孩身上的鱼鳞。这是大仙拯救落水女孩的动人画面。

21、大仙报恩点致富:据说黄大仙的父亲,在一次乞讨时摔破了要饭的碗,一个烧瓦的师傅见他可怜,就给了他三只饭碗。黄大仙的父亲就把这事说给两个儿子听,要儿子们今后有机会报答瓦窑的赐碗之恩。黄大仙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几十年后,瓦窑师傅突然遭到不幸,烧红的瓦窑坍塌,把瓦窑师烧伤变成残废了。瓦窑师无奈之下只得出门讨饭。有一年的八月中秋,已登真的黄大仙在金华山顶遇见了瓦窑师,便有心要作报答。他对瓦窑师说,今天是八月十五,天上有仙人下凡游山,只要你大胆地抓住其中一个,今后就有好日子过了。瓦窑师听从大仙的吩咐,便躲在升仙石后等仙人下凡,到了半夜,突然传来一阵仙乐,乐声中来了四大金刚,瓦窑师见了别说抓,直吓得浑身打哆嗦。过了一会,仙乐声中飘然来了七仙女,瓦窑师看看自己被烧成丑八怪一般模样,哪敢去碰如花似玉的仙女!于是就眼巴巴地看着七女走掉了。最后,仙乐声来了个老太婆,瓦窑师心想,再不抓恐怕就没机会了,于是就扑上去按住了老太婆。“咯咯咯“,按住的老太婆原来是只老母鸡,瓦窑师喜出望外,就把老母鸡带回家里去了。原来,老太婆变的老母鸡是只金鸡,每天给瓦窑师下一个金蛋,从此,瓦窑师一变成了大富翁。壁画中描绘的,就是瓦窑师准备抓老太太的情景。

22、御缸见赤松:宋朝有个皇帝,听说赤松山的松树染有仙气,宫中栽上一棵就能长命百岁,于是,他就下旨要赤松山百姓挖一棵送到临安皇宫中去。赤松山百姓不敢怠慢,把挖来的赤松装船从富春江运往京城。可船到富春江七里垅,突然狂风大作,把船和松树都沉到了江底。奇怪的是,这边船一沉,皇宫中的御缸里已长出了一棵形态奇特的赤松,而且运送松树的赤松百姓,个个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黄大仙见赤松的百姓运树辛苦,就作法把松树运到皇宫里去了。壁画中表现的,正是宋皇惊喜地观看御缸中突如其来的赤松。

23、宋皇封诰:在宋代,皇帝孝宗和理宗,都曾给黄大仙兄弟俩颁诏刺封。孝宗淳熙十六年,因黄大仙炼丹时用的丹井水能治白病,因此孝宗下诏对黄氏兄弟俩进行刺封。到了理宗景定三年,理宗又下诏对黄大仙兄弟下诏加封。这里,是宋皇下诏刺封黄大仙兄弟俩时的情景。

24、炼避瘟丹救民:人间瘟疫肆虐,夺取了无数百姓的性命。黄大仙兄弟俩见瘟疫涂炭生灵,就在炼丹山采药炼避瘟丹,拯救患病百姓。这是他们日以继夜炼丹的情景。

25、祥云退追兵: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攻打婺州(就是现在的金华)城,元军守将白堰都,智勇双全,厉害无比,把朱元璋打得大败而逃。白堰都一心要生擒朱元璋建功,就拍马紧追不舍。当朱元璋逃到赤松山,眼看要被白堰都擒获时,突然一道祥光射向元军,随之黄云四起。祥光、黄云直把元军的眼睛朦住了。白堰都大惊,连忙带领人马退回城中,使朱元璋幸免于难。原来,救朱元璋的不是别人,正是赤松宫里的黄大仙。黄大仙知道元朝气数已尽,朱元璋是未来明朝的真命天子,因此显灵,以祥光退了追兵。

26、大仙行道天下:黄大仙灵威显赫,恩泽四海,为世界信众所敬奉。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范围,有信徒七千余万,建祠立庙的国家有: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有:香港、澳门、台湾、广州等。一个以牧羊出身的中国晋代道家弟子,何以能誉播海外,走上世界呢?其主要说法有二: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临安陷落,当时为宋瑞宗的益王——赵罡,以及当时为广王的赵昺(后为南宋最末一个皇帝),南逃婺州,以避兵乱。两二当时才八、九岁,由大臣背着上金华山藏匿了七天。在躲藏期间,曾祈拜黄大仙能保佑他们平安渡过劫难。后来,两王南下州,就把黄大仙传播到广州罗霄山,再由广州传到了香港。香港是世界商人云集之地,由此又传到其它国家。据民间传说,说有一个在香港经商的金华山商人,直接将黄大仙传播到香港,后来由香港走上了世界。这第二种传说中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据说在清代时,有个在香港经商的北山鹿田人(就是现在祖宫所在地的鹿田村人),因避瘟疫回乡闲居。谁知回乡后瘟病也发作了,一天晚上大仙托梦说,你只要在赤松宫外的水潭捡三颗小白石子吞服,病就会好了。不过,你家刚孵出来的那十二只小鸡,就保不住了。这位商人第二天就焚香朝拜大仙,并吞服了水潭中的三颗小白石子。等他回家一看,十二只小鸡果然死了,他的病也因此痊愈。

这位商人想到了香港很多同仁都染上了瘟疫,所以就在那个水潭中捡了一小袋白石子返回香港。结果那些得了瘟病的同事、朋友,吃了白石子后病都好了。这个消息一传出,港人就产生了要把黄大仙接到香港,为众多的港人造福的念头。于是派了六个身强力壮青年,做了一类似赤松宫的轿子,把大仙塑像放在轿内,还带了一麻袋的石子,就日夜兼程回香港去了。到了香港后,染有瘟病的人拜了拜,吃白石子的吃白石子,结果病都好了。于是就建了个黄大仙祠,石牌坊上还专门注明“金华分迹”四字。后来,港人有的求财,有的求子,凡拜仙祈求的,无不有求必应。黄大仙的一个“灵”字,使他很快成了信众数千万世界侨仙。这幅壁画,说的就是香港青年,抬着轿子,将黄大仙接去香港的情景。

仙界名区石碑是在祖宫建址时挖掘出土的,是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一品内阁学士咸丰斋师李品芳的真迹,石碑阳刻“仙界名区”,阴刻“安期故里”,此碑距今有140多年的历史。

(手指道字)各位团友,请你们猜一猜这墙壁上写的是什么字?…,对了,它是“道”字,取自我国书法大师王羲之字帖,王羲之四代信奉道教,其字历来有“龙头凤尾”之称,此狂草“道”字,寓言人生之道路。

三清宫是第七进。占地826平方米,总高18米,宫内从左到右分别为道德天尊太清大地,即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灵宝天尊上清大帝,他们是道教圣祖,相当于佛教中的如来佛祖。

祖宫的建址绝妙,让人浸淫于仙山琼阁之中。当你品雾、听雨、赏山、读岩…的时候,请到黄大仙祖宫走一走,它会带给你一种好心情,一份好心境。神韵满祖宫,畅游祖宫,人生机缘妙在其中,黄大仙祖宫福佑您一生平安!谢谢大家!


仙瀑洞导游词: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双龙双景区仙瀑洞景点游览。我是大家这次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称呼我为X导,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游玩仙瀑洞景点。

仙瀑洞景点属于双龙风景区的另一核心景区——黄大仙景区。

黄大仙景区位于风景区中部,和双龙洞、尖峰山、大盘天、赤松山景区相邻,总面积为10.2平方米。该景区以黄大仙文化为特色,以秀丽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主要景点有黄大仙祖宫、玉女驱鹿、鹿田书院、徐公庙等人文景观及朝真洞、仙瀑洞、鹿田湖、豆鸡岩、山湖烟雨、鹿田秋色、金城晴眺、栗林金秋、茶岭春晓等自然景观。

我们现在所参观的仙瀑洞也是属于黄大仙景区的核心景点。仙瀑洞口海拔600多米,是金华北山溶洞多层溶洞群中最高一级洞层,属于崩塌溶蚀型的溶洞。它集聚两大特点;洞内有一落差达73米的瀑布,已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另一特点就是以探险为主,适宜具有探险精神的年轻一族。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进洞游览,我们将经过一条180米左右的人工隧道到达观瀑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一定在家人的陪同下方可进洞)。仙瀑洞作为一种“地底世界”,将你带入一座神奇的地下岩溶世界,给人以幽深、粗犷的自然美的感受.你会看到由断裂构造形成的竖井式洞口,它形成垂直深度达83米的三室一厅.三室是“蝙蝠洞”、“道门”、“凌霄洞”,一厅是“桃源桥”洞厅.沿途断层面清晰,崩塌块石有惊无险,它们已崩塌数十万年以上,相对稳固.到了观瀑台,对面就是“仙瀑天境”,整个瀑布全长73米,相当于25层楼那么高,99年被列入基尼斯世界记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溶洞内单阶落差最大的一条瀑布,就是我们仙瀑洞内的这条瀑布.瀑布在每年的雨季是最为壮观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有50多米,还有20多米是看不到的。“仙瀑天境”它的整个布局就象道教的“阴阳太极图,左青龙,右白虎,我们看到在瀑布的右侧,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就象老虎张大嘴巴,这就是白虎了,而青龙就在我们的上方,大家还不能看到,因仙瀑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龙虎洞”。

观瀑结束后,就要开始我们的探险之旅了。此处往上需要步行台阶580级左右。(可建议年老,体力不支者由原路返回)。顺着阶梯,我们往上走,(注意安全,小心碰头)看到了一个硕大的石钟乳,晶莹剃透,就象金华特产“佛手”, 因为金华罗店一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土地肥沃,才生长出享誉全国的金华“佛手”。仙瀑洞靠仙瀑潭,颇有仙气,孕育生长出如此硕大的“金佛手”景点。在此还广为流传着黄大仙赠送仙桔苗,小顺用双龙浇灌,结出金灿灿如玉女手般的佛手,小顺子用着佛手为母治病的神话传说。

在佛手的对面还有一个钟乳石生成的黄大仙像,神像前面还有一香炉,栩栩如生。黄大仙自小以放羊为生,放羊时得道士指点开始修道,炼成了叱石成羊的法术,我们往对面山坡上看到的这一片累累的白石据说就是黄大仙当年所放的羊群。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很清澈的水就是地下河,水中有两条天然形成的石头鱼,在灯光的照射下栩栩如生,煞是可爱,如果想试试运气,只要投掷硬币,刚好落在鱼身上,那你可就“年年有鱼”。我们在地下河的岩石上,还可以看到很多珊瑚岩,就象海底的活珊瑚,很漂亮。它的成因是以前这里是密闭的,潮湿,有很多雾气,水滴在石头上慢慢凝结而成的,它能形成今天这种形状,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

这个地方往上,就是“垂帘瀑”,水象断了线的一珠子。从石头缝里渗透下来,很漂亮,周围这些就是水打在石头上溶蚀而成的石花,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石花谷”。传说这里曾是仙女淋浴的地方,所以我们在此也算是淋浴仙露,享受神仙的待遇了。其形就是一座巨大的落水洞,洞高约38米,洞底直径6米,自洞顶倾泻而下来的水,形成散雨状,飘飘洒洒而下,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急穿而过的人们如果被淋成落汤鸡也决不后悔。据说会给您带来好运。有诗云:“时来沾寒浆,卷叶成银瓶;饮此仙瀑水,怡养我天年。”

停下脚步,辟开水柱,仔细观赏,你会惊异的发现这里景致极佳。它似一座通天竖井,虽然看不到天,但这圆筒状的井壁那可是历经千万年来的“仙露”冲刷、溶蚀而成。沿栖霞组灰岩层面整齐排列的燧石条带光彩照人。东北角洞底壁上裂隙中充填的方解石脉雪白晶莹,宽1-2米,更为井壁增辉。(提醒注意安全)

再向前就是苗条缝,它最窄的地方只有22.5公分,人过去的时候,就象螃蟹一样横着过去,两只手象做俯卧撑一样,非常有趣,想要减肥或对自己有信心的朋友,不可错过哦!

这里就是桃源村,是仙瀑洞里最大的洞厅之一。以前这里是个古河道,地震的时候,水位从右往左边走了17米,所以我们只能听到水声,却看不到水。而我们头顶上这个也是地下冲刷形成的,就象水泥地板一样很光滑,而这些凹进去的是由于冲刷而成的凹槽。而我们右边的就是这两惩片石块,也就是在地震的时候,从上面脱落下来的,这一块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九分之一,而九分之八一直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它的上面就是水声的源泉。我们退一步,看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块巨大的石头,就象一个葫芦劈成两半,形成一个舀水的瓢,传说当年八仙就是乘着这巨大的瓢飘洋过海,飘到了对面,大家看一下对面,有七个形状各异的石块,就是七仙了,还有一个神仙不知躲支哪里去休息了。

好了,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桃源桥了,我们往上看,这块石块有一定的拱度和宽度,就象人造的石拱桥了,它天然形成的一道石梁 ,横跨在桃源村的村口,所以取名桃源桥,如果遇到雨水多的日子,水会顺着岩壁一层落下来,就象水帘一样,所以,我们也称之“石梁瀑”。

大家往上走,是个旋转90度的云梯,因为我们踩着这些石头就象一朵朵的云,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步云而上了。(提醒注意安全)

我们现在来到了“凌霄”大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地质地貌。我们头顶岩石就是地下水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沿岩石层断裂缝隙的恻面不断冲刷溶蚀形成的,纹路的粗细,长短说明水在这里停留的长短和水压的大小。而左边的就是岩浆岩,是地震和造山运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燧石团块,表面就象腐烂的木头,是因为被地下水长年累月的冲刷溶蚀形成的,燧石团块是火山喷发前先喷出的一部分泡沫。在燧石团块的左侧的就是石灰岩地貌了。这个洞厅是地震和造山运动的时候,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就象小孩搭的积木,所以它是呈竖井式的洞腔。

凌宵往上,就是整个洞内最艰险的一段路程,称为道门,道家有入道和出道之说,咱们出去以后也就算是出道了。

这个地方就是“藏兵处”,当年太平天国存放兵器和粮食的地方了。我们已经把它们挖掘出来存放在双龙陈列馆里,如果你有兴趣,也不防去看一下。

我们在这里看一下,仙瀑洞和其他溶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就拿双龙洞来说,它是属于地下悬湖型地貌,有很多钟乳石,线条优美。而仙瀑洞的成因复杂,包括了地质学中三大成因,属于崩塌溶洞,以“险”“奇”“飘”著称。我们 现在所在的位置叫做陨星洞,这块石头叫着陨星石。传说当年鹿湖一带山清水秀,有很多神鹿在这栖息。有一条巨大的蟒蛇来此残害生灵,神鹿童子就和蟒蛇展开了搏斗,太上老君刚好经过此地,为了帮助神鹿童子,他就顺手摘下一颗星星,砸向这条蟒蛇,把蟒蛇砸在到了山底,变成了肉泥,这颗小星星掉入洞口,就变成了今天这颗陨星石了。

前面就快到洞口了,有一仙龟守在此处,大家出去时千万注意了,当心头顶。

到此,仙瀑洞的景观就全部介绍完了,祝大家一路顺风。大家可以在洞口休息一下在下山。洞口风景也是仙瀑洞一大特色。洞口前下方可以远眺景区其它一些景点,如黄大仙宫、鹿田湖等。黄大仙景区有许多始自晋代的关于黄大仙的传说和遗迹,还留有南朝宋代玉女驯鹿耕田的美丽传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古代,景区内更有著名的东、西鹿田寺和山桥书堂,至今留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献。产自鹿田的举岩茶,唐代即为贡品,并载入《新唐书》,五代毛文锡《茶谱》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同时景区内自然风光的欣赏价值也比较高。景区规模范围较大,景点比较集中。

黄大仙景区的环境较好。鹿田一带,气候冬温夏凉,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植被覆盖度大。景区内旅游条件较好,新开辟的鹿田环湖公路,既便于旅游汽车来往,又便于游客散步、观光。在鹿田湖四周还有很多别墅、山庄,为游客提供了很好的住宿环境。

我们仙瀑洞的游程到此结束了,在此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顺风!



相 关 知 识 点


吴语是金华当地人民交流的主要语言,又名“金华话”,属于吴语婺州片。金华汤溪镇的吴语更为古老,保留了上古口音,较其他地区特殊。其源流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的官方语言,是古百越语与古汉语相互融合产生的。

婺剧是金华的传统戏剧。俗称金会戏,定名于1949年、它的历史比京剧更为古老。以金华为中心、流行于金华、衢州、丽水等地、为浙江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婺剧是由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长期在各地演出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多声腔剧种,从形成迄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

婺剧历史悠久.共有传统剧700多出.诸如《白蛇传》、《白免记》、《白袍记》、《花飞龙》、《芦花絮》、《花精忠》、《龙风阁》、《僧尼会》、《黄金印》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浙江婺剧团首次晋京汇报演出,便受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看了婺剧汇报演出后说,他看过很多剧种的《断桥》,婺剧的《断桥》表演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可谓“天下第一桥”。由此婺剧的《断桥》成为其他剧种效仿的对象,婺剧的《断桥》有“唱死白蛇,做死青蛇,跌死许仙”之称,是一出很考验演员的经典折子戏。

金华是购物旅游的天堂,素有“水果城”“小菜库”之称。以佛手、白桃、草莓、葡萄、藕粉、酥饼、茶花等为代表的名优特产享誉四方,八婺县市的各种特产争奇斗艳,尽显各自美丽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兰溪金丝蜜枣,金丝蜜枣为兰溪传统名产,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兰溪女埠枣区有文 人名张懋,官礼部尚书,每当枣熟季节,总要挑选优质大青枣献给皇帝。皇帝很喜爱,可惜不能久藏。后由枣农 将青枣刻丝煎焙制成蜜枣,进献给皇帝。皇帝食后,倍加赞赏,赐封为“冕枣”冕者,皇冠也。金丝琥珀蜜枣由此誉满京城内外。金丝琥珀蜜枣制作时精选本地所产优质颗大的青枣,枣身用刀细切丝缕,用桂花白糖 或蜂蜜熬煎、烘焙而成。由于选料严格,加工精细,所产蜜枣色泽金黄,缕纹如丝,形似 琥珀,宝光熠熠,质地糯软,味道甜美,色、香、味、形全优。且营养丰富,具有润肺、 化痰、清热、生津之药用功效。即可作品茗茶点,或蒸煮成枣饭、枣粥、枣汤作进补食用, 又可作招待宾客、馈赠亲友之上等礼品。

义乌南枣,清乾隆年间(1736——1795)曾列为贡品,故又称京果。枣肉肥厚,乌黑发亮,花纹细密,大小匀称,含有糖、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单宁、硝酸盐、酒石酸等成份。《中国名产》誉为“江南枣中佳品”。据《[隆庆}东阳县志》和义乌《松林骆氏宗谱》记载,在明代隆庆、万历间(1567——1619)已有枣树和枣园。1965年,义乌有枣园17517亩,年产青枣3760吨。加工南枣始于清雍正(1723——1735)前后。义乌红糖是浙江省一宗著名的土产,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义乌县志》清嘉庆刻本记载:“蔗糖,俗呼沙糖。其蔗似黍,杆可啖,俗呼糖梗”。“义乌青”是义乌红糖中的上品,誉满大江南北。它由传统加工方法榨制而成,呈嫩黄而略带青色,散似细沙,纯洁无渣,味鲜甜而略带清香。浦江豆腐皮制作工艺精细,经打浆、高温、去渣、结膜而成,达到国家卫生标准。本品采用本地优质黄豆为原料,黄豆抗病力强,不易感染病虫害,未受农药污染,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豆腐皮营养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据现代科学测定,还有铁、钙、钼等人体所必需的18种微量元素。儿童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老年人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特别对孕妇产后期间食用既能快速恢复身体健康,又能增加奶水。

武义宣莲即宣平莲子,产于武义柳城(原宣平县),故名。始种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宣莲粒大肉厚,酥松易煮,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具有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等功能。相传清代曾列为贡品。与湖南所产“湘莲”齐名。

东阳家乡肉,皮细肉白,质优味美,肥瘦相称,爿张均匀,咸淡适度,是咸肉中的名品。咸肉有南北之分,历史上人们把长江以北,如如皋、泰兴、南通一带所产咸肉,统称“北肉”,将长江以南浙江所产的咸肉,称为“南肉”。因此家乡肉又名“家乡南肉”,产于金华地区各县,是“南肉”中历史最久,销路最广的传统产品。“家乡肉”名称,据说和北宋末年爱国名将宗泽有关。宗泽是浙江义乌人,有一次他从京都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回故乡省亲。当时内忧外患,时局动乱,生活非常艰苦。当他离家返京时,乡亲们和他依依不舍,临别时大家都来送行,并以鲜肉相赠,宗泽便带了几爿鲜肉上路,从义乌到汴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颇费时日,宗泽惟恐鲜肉腐败,便在肉上加盐防腐,到了京都,肉已干燥,闻闻则香气扑鼻,吃起来鲜美可口。宗泽便用此肉宴请宾朋好友,宰相张邦昌吃了赞口不绝,便问肉从何而来,宗泽回答说是“家乡肉”。由于宗泽的名望很高,于是“家乡肉”之名,便誉满朝野。金华义乌一带的百姓得知“家乡肉”这样受人欢迎,便学着腌制起来。

东阳索面,又称“长寿面”,是东阳传统特产,这种面略带咸味,吃起来又韧又滑,颇受农人欢迎。但是由于手工制作索面程序繁琐,这方面的手艺人已越来越少了。

金华火腿据考证金华民间腌制火腿始于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唐开元年间(713-741)陈藏器《本草拾遗》载:“火腿金华者佳”。到清朝已远销日本和东南亚。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就获金奖,又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获金奖。金华火腿选用肉质鲜嫩、精多肥少的良种猪“两头乌”的后腿精制而成。特点是:皮薄肉厚,红泽似火,肉质细致,香气扑鼻。并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食中上品。金华火腿产地分布于每个县市,尤以东阳上蒋生产“雪舫蒋腿”最为有名。金华火腿吃法很多,根据当地消费习惯:一是蒸食,二是作菜肴佐料。切忌干炒或用酱油和配料。金华火腿于80年代开发了真空包装火腿切片,火腿心,由于携带方便,深受游客喜爱。

金华佛手,雅称金佛手,原产亚洲东南部。金华栽培佛手始于明末清初。30年代种植颇盛,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农家副业,1960年,朱德委员长曾亲到罗店观赏佛手。建国40周年大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花卉博览会上,金华佛手作为浙江名贵花卉参展,引起轰动。1993年第三届花卉博览会期间,金华市罗店镇送展的矮化佛手盆景荣获博览会最佳产品奖,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的好评。金华佛手古称“仙果”,其玲珑高贵、香味独特、药用价值突出,被誉为“果中仙品,世间奇卉”。又因生长在著名的侨仙“黄大仙”得道成仙的故里,故有仙水育佛手之说。在古代,佛手是达官贵人家的珍品。佛手与“福、寿”谐音,寓“福寿吉祥、招财进宝”之意,历来视为吉祥之物,加以收藏、摆设、供奉和馈赠。佛手盆景用于装点家庭、宾馆、寺院等场所,香味浓郁,数月不变。金佛手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佛手不仅有较高观赏价值,而且药用价值极高。根、叶、茎、果均可入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佛手柑。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下气,除心头痰水;煮酒饮,治心下气痛。”佛手其皮如橙,香气浓郁,切片沏茶,其香沁脾,放置室内,芳香馥郁,经久不散。现代医学分析佛手干果中含70PPM柠檬油素,微量的香叶木甙和橙皮甙以及多种维生素,叶苦含辛,温而无毒,气味芳香,有醒脾开胃、快膈化滞、顺气宽胸、疏肝解郁、治呕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金华佛手是继“金华火腿”后又一充满特色的地方产品。1998年4月,金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佛手之乡”。

金华酥饼,色泽金黄,表里酥脆,内荤外素,油而不腻,鲜香可口,水分少耐存放,是一种风味独特的传统糕点,古时秀才赴考,今朝出门旅游,均喜欢以此作点心。有趣的是首创者竟是“混世魔王”程咬金。位列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元勋之一的程咬金,早年在金华卖烧饼为生。有一次,他的烧饼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没卖完。他便将饼保存起来,准备明天继续卖。可是,如果烧饼变坏,就不能卖了。于是,为了防止烧饼变坏,程咬金将烧饼统统放在炉边上。他想:让火一个劲地烘烤着,烧饼一定坏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烧饼里的肉油都给烤出来了,饼皮更加油润酥脆,全成了酥饼。这饼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大家见程咬金做的饼和以前大不一样,都争先恐后地品尝。程咬金很高兴,便扯着嗓子喊:“快来买呀!又香又脆的酥饼!”这一叫,买的人更多了。人们争夸程咬金的手艺越来越高超了。有的烧饼铺主人还煞有介事地向程咬金请教“秘方”。程咬金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哪有什么‘秘方’呀!只不过在炉边烤一夜而已。”随后程咬金将烧饼再加以改进,制出的酥饼圆若茶杯口,形似蟹壳,面带芝麻,两面金黄,加上干菜肉馅之香,更有特殊风味了。

后来程咬金参加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在瓦岗寨当上了寨主“混世魔王”,进而成了唐王朝开国元勋。他功成名就之后,仍忘不了早年的卖饼生涯,便极力推荐该小吃。“金华酥饼”更随首创者的名气而名扬四海。

李白有诗赞誉“金华酥饼”为“闻香下马”并非言过其实。金华酥饼以上等白面粉、雪里红干菜、肥膘肉、菜油、芝麻、馅糖为原料,用陶炉、木炭烘焙而成。据记载:金华酥饼始见于南宋委州浦江吴氏所著的《中馈录》,他所说的酥饼是用蜜糖作馅的,与今之干菜肉馅稍有区别。金华酥饼发展到80年代,技艺上经过不断改进,成功研制出火腿酥饼、甜酥饼、辣酥饼等品种。并且改木炭烘烤为远红外线烤箱烘烤,包装上由无毒聚乙烯型袋代替纸包装。

金华煲,是婺城众多的名优小吃中的一种,位于金华上官桥附近的金华煲城是金华人吃煲的最佳去处,煲是我们金华较有特色的一种小吃,有骨头煲、鸭头煲、兔头煲、鱼头煲、龙凤煲等。“金华煲”与“金华火腿”“金华酥饼”并称“金华三绝”。“金华煲”始创于南宋时期,相传抗金名将宗泽以家乡特产“金华火腿”犒劳将士,上奉朝廷,一时声名远扬。有位腌制火腿的师傅灵感突发:“何不以‘金华火腿’来炖制汤类?”于是他用二十三种香料与火腿共同煲出一种美味异常的汤——“天香二十三沙煲”,风靡一时,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并屡有创新,逐渐形成独具地方风味的四大特色,成为和“重庆火锅”齐名的全国性知名小吃。特色一:吃法独特,特在既是炖品、又是火锅。金华煲一上桌就是一锅上好的炖品、宜先品其原汤,待鲜香醇厚的汤味令人食欲大开之后,可以各色时令鲜蔬、豆制品、河鲜入汤涮,脆爽鲜嫩,这时就能体会到火锅的乐趣了。特色二:原料独特,特在品种丰富、健康环保。金华煲原料极为丰富,胴骨、仔排、老鸭、乳鸽、牛杂、草鱼、土鸡、甲鱼、田螺、火腿……几乎没有不能入煲的,煲庄的老板们也以原料创新,推出独家风味为荣,是故,流连煲庄,常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加之金华是浙江的农产品基地,生态农业和养殖业也极为发达,其原料就地取材,新鲜、健康、环保。特色三:配料独特,特在中药调味,天然滋补。金华煲不仅汤味浓郁、鲜而不腻,更兼有滋补养生、养容健体之功效。特色四:氛围独特,特在集聚式经营,热闹粗犷。金华煲源於民间,常有浓厚的市井文化的韵味。众多煲庄往往集於一地,入夜时分,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围炉食客,人声鼎沸,那种粗犷火爆、随意本性的餐饮氛围,令现代都市人放松心情,找回真我,所以有人说金华煲味在“煲”中,而又味在“煲”外。“金华煲”集八婺美食之精华,成江南独家之风味。

最近风靡婺城的风味龙虾,深受金华人的欢迎。各色的龙虾吃法,相信能让各位,在大饱口福之际,还能大饱眼福。金华的粥摊更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食品,现在金华的粥摊,已不逊色于粤闽一带的粥食,各种咸、甜的粥品近百种,而且价格实惠。

金华菜更是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的变迁中金华菜更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其独特的韵味。

薄片火腿,选择皮色黄亮、肉红似火,香气浓郁、咸淡相宜、形似竹叶,色、香、味、形“四绝”的正宗金华火腿为原料,取其精华部位——中腰峰的上段雄片肉制作。厨师运用娴熟精致的刀工技术,切成大小厚薄均等的薄片若干,整齐地排列成拱桥型。它是一道咸淡适口、滋味醇和、富有余香、造型漂亮的冷盘菜。

火腿荷花爪,运用正宗金华火腿与新鲜的猪前爪,采用独特工艺烧制,其色泽红白艳丽、咸淡适中入味,老幼咸宜。此菜味道鲜美醇厚,营养丰富,能使人的皮肤丰满、润泽。茉莉鱼丁,采用婺江青鱼为原料,配以金华产新鲜茉莉花烹制而成,菜品素雅清丽,花香四溢,色、香、味、形四绝,味清淡可口,食之有滋补颜容的功效。

佛手鱼片,是以金华婺江青鱼和特产佛手合烹的一道佳肴。鱼片玉白鲜嫩,佛手翠黄馥香,不仅馨郁宜人,而且能开胃生津,增进食欲,为金华菜馆著名的药膳。

婺江春,用正宗金华火腿及上好腰花、蝴蝶馄饨、鸡、猪肚、虾、肉皮、鱼丸、菜心等原料精心烹制而成。成菜颜色鲜艳悦目,造型玲珑美观,口味鲜美多样。

金华馒头酥 著名的金华大酵馒头,相传是三国时的贡品珍点,被人们誉为中国馒头的活化石。馒头酥的制作工艺是将放置两天的半风干金华大酵馒头剥去皮,在掰碎搓成馒头糠,加入白糖渍过的猪板油丁,拌匀,让其自然浸润渗透,撒上桂花米拌匀。特制的木模型具中先撒以红绿丝少许,再揿入拌好的馒头料,压实,刮平底座,轻扣出模,上笼在鲜荷叶上,置旺火沸水锅蒸制定型,摊凉后即成。

在金华的众多绝世名品中和文化中,“酒文化”更是从古至今不可或缺的一页。

佛手酒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尤以健胃、止痛、化滞、疏肝、理气为突出古时就列为皇家贡品。佛手是十分瞬应当今全球性“生态饮食”潮流的天然保健品。

寿生酒,系金华传统名酒,是中国优质黄酒之一。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即获金奖。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又获金奖,在同类酒中堪称一绝。

金华寿生酒是一种半干型黄酒,由明代初期戚寿三在农家自酿的金华酒基础上创新而成。因品质超群,自成一派,成为历代酒中珍品。寿生酒金黄透亮,呈琥珀色,香味浓郁,过口爽适,口味醇厚,形、味、色俱佳。袁玫在《随园食单》中曾有描述:金华酒,有绍兴酒之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也以陈者为佳,盖一路金华水清之故也。

古典名著《金瓶梅》里写了许多饮酒的情景,也提到了许多名酒,但写得最多的是金华酒。如第二十回,李瓶儿教迎春:“昨日剩的银壶里金华酒筛来。”第三十四回:“西门庆看见桌子底下放着一坛金华酒便问:‘是哪里的?’李瓶儿不好说是书童买进来的。”第三十五回写到吃螃蟹,月娘吩咐小玉:“屋里还有些葡萄酒,筛来与你娘们吃。”金莲快嘴说道:“吃螃蟹得些金华酒吃才好。”除了《金瓶梅》以外,明代还有许多小说中也描写了金华酒,如明代小说家邓志谟的《刻五代萨真人得道骂枣记》中:“开了碧澄澄的金华酒,煮了滑溜溜的玉碜羹。”明代诗人谢榛在他的诗论《四溟诗话》中也用金华酒作比喻,他道:“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喷水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金华酒的豪情、儒雅和神韵,像一股涓涓细流,注入中国文化的长河里。

金华交通十分发达,“陆路关隘,水上通衢”,浙赣线、金千线、金温线横贯境内,公路纵横交错,义乌机场已建成通航,有飞往上海、杭州、北京、广州等十几条航线。当年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概叹:“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显示了早在宋代金华交通就十分便利以及在地理位置上优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订购流程 | 帮助中心

主办单位:金华双龙旅游发展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金华八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金华市双龙风景区  电话:(0579)82343576 83202095
Copyright © 2011 ShuangLongDong All Rights Reserved.